读书 | 盘点2018年最喜欢的十本书
三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要读50本书。前两年由于比较清闲,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今年比较忙,但居然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想必是因为书读得多了,看书的速度更快了吧。
和往常一样,我从这50本里选出了10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有今年出版的新书,也有经典的老书。这些书曾经于2018年里,在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给我带来了感悟和触动;如果它们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那就太好了。
恩,排名不分先后。
步履不停
作者:是枝裕和

刚看开头时,几乎要弃书,什么莫名其妙的一家人啊;看到一半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看到结尾时,渐渐感到悲痛,然后大哭不止。
其实这本小说基本上没什么情节,都是些连事件都称不上的小事,但却真实得可怕,直指人心。亲密的一家人因为遗憾而生成了恨,而这些恨又变成了更为强烈的爱的形式。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结局,但可惜我们永远都来不及做好准备,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不是所有的开头都有结局,这种无能为力感贯穿了的小说的始终,也贯穿了每个成年人的人生。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邓小平时代
作者:傅高义

我看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最后几章尤其好,果然当代史才是我们最陌生最无知的历史啊。如果你只有三联书店的版本,那基本上也没什么看的必要了吧。
总体来说,作者的立场比较客观,没有夸大小平同志的功绩,也没有以民主为借口趁机黑化中国政府。
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当今的中国为什么成了现在这幅模样,尤其是,本书的终极之问震人发聩,“假如在增长的步伐放缓之前,他们无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那将会发生什么?”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改革开放并非由邓小平启动,它是邓小平上台之前在华国锋的领导下起步的。邓小平也不是手持伟大蓝图、主宰着变革的设计师;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不如说,邓小平是为转型过程提供全面领导的总经理。他把各种想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用他的团队和群众所能接受的步调和方式展示给他们。
穷查理宝典
作者:彼得·考夫曼

这本早就该看了,一直拖到了今年。这是一个睿智的老人给大家提的关于生活、投资、工作和学习的建议。平时在kindle上读书时,我喜欢随手标注出来重要的话,但这本书真的没法标,因为干货满满,差不多整本书都可以标完了。其中锤子钉子、葡萄干大便等几个比喻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不过可惜的是,此书是在不同场合演讲的集合,有些地方难免有些重复,这种编排方式影响了阅读感。如果真的要画重点的话,我建议大家看前三讲和最后一讲。尤其推荐最后一讲,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你对年轻人有什么人生建议吗?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激荡三十年
作者:吴晓波

配合着《邓小平时代》一起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40年,适逢经济增速变缓,在这样一个节点回顾过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今我们衣食无忧,人模狗样,似乎生活一直都这么美好。但回溯历史,幸福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伟大奇迹的背后往往都是卓绝的努力和过人的胆识。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不仅有着成功的凯旋,也有着失败的警示。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中国以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让人惊奇。不过,也许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在这场伟大的经济运动中所伴生的失落、痛苦与彷徨。
海伯利安
作者:丹·西蒙斯

说本书是科幻史诗、太空歌剧、鸿篇巨作、气势磅礴一点都不为过。
但本书是有阅读门槛的:首先,它包含了大量英美文学、希腊文化和各种宗教的元素,很多地方让普通中国读者理解起来颇为困难;第二,此书的写作手法是多线并行,时间空间都给打乱了,通过了6个人的讲述才慢慢讲完了一个故事的序言;第三,作者试图通过他的海伯利安系列来讲述整个宇宙的真理,包含科技、伦理、亲情、爱情、人性、宗教等待,处处都能引入思考,有时候甚至是略显沉重。
说实话,很多地方我都一知半解的,但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我们这些人代表一个个时间孤岛,同时也代表彼此分隔的观点海洋。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拿着一整块拼图的一小块,自从人类第一次登陆海伯利安以来,没有人知道这拼图的全貌。
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作者:卓立

今年我荣升为一年级家长了,其中的经历我只能苦笑一句“冷暖自知”了。
我很少看到中国作者能出这么好的教育类书籍。卓校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从理论出发,又能结合目前中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培养上学的仪式感,到喜欢学校和老师,从和老师沟通的技巧,到怎样才能在同学中受欢迎,卓校长基本上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更不要提具体到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科目,分别要提前做到什么程度的幼小衔接了。
据说卓校长还要接着写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赶快写吧!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从整个小学教育,或者更长的基础教育期来说,分数不重要。过分追求分数,孩子就会容易只看到枝节,而看不到全局;为了追求那极致的两三分,会耗费自己大量精力,消磨掉许多学习的乐趣。但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提倡:要考100分!先给自己点甜头。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作者:法兰克·佛杜锡克

茫茫书海中,能碰巧看到这样的书是缘分。只看了开头几页,便觉得有意思,放不下来了。
作者是个神经外科医生,即使是面对高强度工作的压力,面对病患的无助和悲痛,面对拯救生命的使命,他也一直保持着坚强、冷静,以及难得的幽默。
不过这书绝不是简单的“喜剧”,作为普通的读者,我时不时地想笑又不忍心笑,时不时地又觉得心惊胆战,人的脑袋真是太脆弱了。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对许多人来说,生命的一成不变是十分沉闷无趣的。他们觉得,每天的例行作息所留下的,只是难以忍受的固定模式,一切都变得在意料之中,烦死了。曾经一度,我也很害怕陷入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但当了医生之后,我却学会了一件事:我每天都祈祷,希望今天跟昨天一样,希望生活轨道保持稳定,生命巨轮继续向正前方迈进,不要改变。我祈祷,当我回家——像过去几千几百次回家时,妻子和小孩都平安如昔,父亲母亲还活着,房子没有跨,薪水也如期领到。
心流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很厉害的一个理论,它是指我们全神贯注地做某些事情时,那种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幸福感。
读后最大的感悟是:幸福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及,人生中很多事情是我们想躲也躲不掉的,与其牢骚满腹,还不如用正面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就算是最不起眼的工作,也可以设立目标,把枯燥的工作变成有乐趣的事情。
另外如果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我推荐大家去读完序言,几位大咖从不同的方面叙述了自己对心流的理解,对我的启发不亚于此书本身。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她从未推过的那么高的尖塔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
鱼翅与花椒
作者:扶霞·邓洛普

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的美食吃了个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本书的前半部分轻松而又愉悦,尤其是对川菜麻辣外表掩盖下的各种滋味的理解,还有不同口感之间精细差别的描述,让人拍案叫绝而又垂涎三尺。
川菜是一种调味的艺术,麻辣味不是要拿大锤子狠狠打击你的舌头,而是挑逗你的味觉,从而唤醒它去感知菜的其他滋味。
继而读到后半部分,关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腐败浪费等待问题,又让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无所不吃的中国只不过是面哈哈镜,放大了全体人类的贪婪”, 引进了我的无限思考。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川菜调味无关乎精确的称量和准确的调料,而是要培养一种对复合味的感觉,去感知味道的平衡、其中的力量与张力。
我的天才女友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年底的时候,我发现各大公众号都在推这部剧集,而碰巧这部同名小说就在我的阅读清单内,便找来看了。
这本书以细腻的视角描写了女性之间的友谊、妒忌、中伤,以及相互成就,也展现了她们成长过程中的躁动不安,还有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挣扎与彷徨。
有人评价它说,“你从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直到更敏锐的人替你写下”。关于女性之间丑陋的秘密,没有书比它更淋漓尽致了。
但它还远远不止这些,书中还有暴力、贫穷、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有人说,通过此书更坚定了知识是改变阶层和命运的有效途径;但也有人说,通过此书看到了知识的局限性,否则莱农不会在完成了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后,对比莉拉,仍然感觉自己存在着缺失。
一句话感受这本书:
我们就是是庶民,庶民就是争夺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现在整个背都靠着我父亲的肩上。我父亲一本正经,我母亲张着大嘴在笑,因为佛罗伦萨的古董商人讲了一个淫秽的段子。
2018年就这样了,2019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