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意义

2023-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jiandan简单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在柏林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作家曹文轩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这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