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雨
结婚一周年纪念日遇上七夕节,原本应该是亲亲热热庆祝的日子,最后居然变成了家庭聚会。
七夕节原本是太阳系转动到可以看见银河系群星的位置,这时如银色光带的银河系正穿过郎星和织女星之间。《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故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等。原本这个节日是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和对于妇女穿针乞巧。渐渐的这个一年一次的群星璀璨的日子就变成了地上人们庆祝情侣团圆的日子。
大约是不太注意人情事故的原因,我对于所有的节日都不太在意,如论是全民大迁徙的春节还是祭祖踏青的清明节,抑或是全家团圆的中秋节,对于我最大的意义是可以吃到不同样的糕点,春节的春卷,清明节的青团,或是中秋节的月饼。所以情人节比起和爱人你侬我侬,我更期待美味的巧克力。
中国人号称吃货的民族,我们给每一个节日赋予一种食物,反而许多节日原本的意义渐渐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七夕作为商业的新宠,演化为新晋的情人节,它还没有形成典型性食物和与它新被赋予的意义相匹配的特殊习俗。
正如这个新式的“中国情人节”,我们的许多文化传统,很多时候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历史悠久,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是在不久前才诞生的社会现象。而许多儿时记忆中的习俗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慢慢丢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现代的很多饮食习惯也是只能追溯几十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兼容并包,我们有极强的民族融合的能力,我们在融合别的文化的时候我们同时也遗忘了自己的风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起文字的记述,更多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
有个专门研究中韩中秋节习俗的朋友,她的研究生方向起源于那年的中韩关于“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争战。她以旅行学者的身份到韩国江陵参加了当地为期四周的民俗活动,而后又在中国参加了两个不同地区的中秋节民俗活动。两国的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都很盛大,而韩国活动的参加者,有很多孩子和年轻人;但中国的活动维持得完整的地区多是偏远的乡镇,进行活动的都是老年人。韩国的活动明显获得了传承,可是中国的那些乡镇的活动举办人说,当这最后的一批老人都过世后,这个地方的民俗就不会再办下去。在中国,因为城市化,年轻人进城打工,没有人会留在家乡学习民俗,传承民俗。乡镇文宣部门没有资金组织对当地的习俗学习工作,即使痛心它的失传却也无可奈何。各地的文化活动举办方都很高兴见到我的那个朋友。韩国方希望,韩国的民俗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而中国方却只是希望他们的窘境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以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一直被改变着,有新的习俗诞生,必然有旧的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中。虽然可惜,遗憾,觉得痛心疾首,可是这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当日应该在尽力保存文化长存和创立新的文化形式中寻找动态平衡,也还是需要有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在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拥抱光明的明天。
无戒90天极限挑战·58(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