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10- -孩子就是记录机
孩子其实是记录机,父母所言,所行,都会通过他们的感知进入潜意识。每个孩子都会接受到父母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正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孩子,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对朋友,甚至比对自己的要求还更高。只有当我们有觉知的时候,才能看见这份荒谬。
画面一
一直以来都有晚上做拉伸的习惯,这段时间做一套拉伸操更是越来越有感觉,起码从身体层面真正的接纳这套操,并从中感受到对身体肌肉紧张的缓解作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我会拉着他们一起完成其中的几式。我自己在做倒数第二式的时候,会出现双腿的抖动。某一天,我靠着墙,在完成这一式的抖动的时候,小b也凑过来了。在他眼里,我的这个抖动就好像舞蹈一样,他觉得非常好玩,就抱着我,也跟着一起抖动,他的头刚好到我胸口的位置,抬起头,望着我,绽放一脸的笑容,非常的快乐,在2分钟的抖动中,响起他灿烂无比的咯咯笑声。那一刻,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孩子真的不在乎你在做什么,只要是跟你一起做某件事,他们就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画面二
某天晚上,我带小b冲凉,从踏入冲凉房开始,他就唧唧呱呱的跟我讲一天的见闻。最近幼儿园在排练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节目是《花木兰》,就是那部闻名遐迩的迪士尼动画片。我不大记得这部动画片的内容,印象中里面充满诙谐与幽默,呈现了一个担当勇敢、有血有肉但又很接地气的女英雄形象。为了参与这个节目,他俩把这部动画片看了三遍。我问小b他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不是将军吖?他说不是,他扮演敌军。我问敌军有多少个人吖?他说5个人。我问5个人是哪几个小朋友吖?他噼里啪啦的说了一串小朋友的名字,我在心里过了一下孩子的名单,深感老师们确实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安排角色的。主角就只有一男一女,大部分的小朋友只能当配角。我问小b是否喜欢这个角色,他想了一下,说不喜欢。我问他是否喜欢当主角。他说不是,他只是更喜欢另外一个配角的衣服。听到这句话,我还是比较释然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就是普通人,注定只能在某个领域精进,在这个领域做到自己的最好。如果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执着去一定要当主角,虽然很有斗志,很鸡血,但注定会有很多的失落,有更多的挫折感。
画面三
某日,我在收拾书房,进行断舍离,丢弃了很多东西。大b看着我忙碌的大半年,很可惜的样子,说妈咪怎么把这些多东西都丢掉呢。我随口应了一句,别说这些东西了,壁虎在求生的时候,连尾巴都要丢掉呢。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时候,尾巴也会褪去的。推陈出新就是这个道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个屋子还弥漫着1年前,3年前,5年前,甚至是10年前的气息,生活在这个场域的人不迂腐才怪。他没有听懂我在说啥,就抓住我开始问起小蝌蚪的的故事,在问答之中,童年的很多回忆开始鲜活起来。我告诉他,9岁前,我住在一个中学的宿舍,宿舍楼后面有一个池塘,虽然父母总是担心我们去玩水会失足落水,但其实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经常偷偷溜去玩水,摸田螺,抓蝌蚪,在蝌蚪出生的季节,会把蝌蚪装在塑料瓶里面,带回家里养,养了几天之后,居然开始长出两条后腿,后来又长出两条前腿,再后来尾巴不见了,再后来变成小蛤蟆,高峰期的时候,一打开家门,跳出20来只很恶心的蛤蟆,有很深的被书本欺骗的感觉。后来反复养了2年后,我也终于明白原来黑色蝌蚪是蛤蟆,金色的蝌蚪才是青蛙,但金色的蝌蚪游得很快,经常抓不到。在讲这些的时候,大b听得无比入神,看着他极度好奇及羡慕的眼神,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惆怅,表面看,他们这一代孩子的物质条件很好,吃喝玩乐都是高端的,但也是很多人工的,他们其实很缺少跟大自然链接的机会,很少有机会通过跟大自然的连接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本周的记录,让我感受到,还是要有觉知的回忆自己的童年,告诉孩子自己的童年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个阶段他们还是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时期,我也没有兴趣讲,他们也没有兴趣听,这些故事就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