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故事(二):人人都有弱点
上上周,我在做非现场时翻出一笔2019年9月的活动费,报销单上审批手续正常、税务发票正常、活动通知正常、参加活动人员的签字表也正常。
我翻看着这堆附件,总觉得有什么不寻常的东西吸引着我,于是打开电脑里的在职和离职人员清单,在其中搜索着签字表上的每一个名字。当翻看到第五个人司马光、第八个人王安石时,清单显示他们已经在2019年7月离职。
哐当,为什么7月就离开公司的司马光、王安石,会出现在9月的公司活动里呢?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相关人员为了处理一笔费用,虚构了参与活动的人员,并习惯性地进行了代签,可是因为大意,他没注意到写上了已离职人员的名字。
上周,我去了这家公司做现场审计,并就这个疑点要求经办人李清照予以解释。
然而,李清照的主管宋徽宗说她已离职。我问宋徽宗那笔活动费,怎么解释“离职的人出现在公司后来的活动里”?徽宗尴尬地笑笑离开。
半小时后,徽宗把正在通话中的手机交给我,说是李清照的电话,她要解释。
问:你经办的活动费里怎么会有离职人员签字呢?
答:我当时把签字表弄脏了,于是另找了一份签字表替代。
问:可是你还没有解释怎么会有离职人员签字?
答:应该是当时我打翻了水杯,弄脏了签字表。
问:但除了这笔活动费外,还有另外一笔活动费上也有离职人员签名,难道你又打翻了一杯水?
答:是的,这两笔活动费是一起报的账,在弄报销附件时,我不小心打翻水杯,弄脏了两份签字表。因此,我找了两份其他的签字表来代替,可我进公司晚,对相关人员不熟悉,没有发现表上有离职人员的名字。
我:......
与人斗争,其乐无穷。审计工作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和人做斗争。
审计不是审讯,但是从心理交锋这个层面来说,或许二者是想通的。
这周我看到一名资深FBI探员写的书,他写到这样一段话:
要使审讯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要有创意,要运用想象力。我不得不反问自己:“假如是我作的案,什么事情会让我露出马脚昵?”
我们都有弱点。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拿我来说吧,由于记账马马虎虎,我的主管特工就可能把我叫进去,让我看一看摆在他桌上的我的账单,搞得我直冒虚汗。
总是能找出点问题的。人人都有弱点。
于是我开始联想:如果我是报销人李清照,如果我真的虚构了活动,报销了费用,面对审计检查,我会怎么回应?
首先,远远离开,最好是不和检查者面对面;
其次,保持和“内应”的沟通,面对检查者的问题,双方及时沟通,取得一致的答案;
最后,如果前面的方法失败,统一口径回答“不知道”或者“时间太久,我忘了”。
完美,李清照早已离职,而且和宋徽宗沟通良好,我没有机会让他们回答“不知道”。
事后仔细想想,我还是错过了一些翻盘的机会。
比如,签名表上有很多人,我为什么不找到其中的五位、十位来面对面访谈?不错,时间确实比较久了,但是只要有人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有人能说自己没有参加过这个活动,我就能获得突破口。
应付这么多人,我忙不过来?没有关系,我可以请组长、主审帮忙,他们经验丰富、具有权威,更容易找到突破口。这个方法其实是找到没有利益冲突的人,找到人证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最大的失误是,当宋徽宗提到经办人李清照离职后,我没有进一步索要李清照的电话,直接和她电话交流,而是不管不问,让宋徽宗和李清照私下沟通了半小时,结果他们建立了复仇者联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打电话给李清照,讲明这个事情的严肃性、重要性,尽量从她那里取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即使一无所获,我也必须在挂断电话后,马上找宋徽宗访谈。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我和李清照的通话切断了宋李串供的可能,宋徽宗没有和李清照私下沟通的机会,那将产生“囚徒效应”。
也就是说,当我再次找到宋徽宗时,他并不知道李清照是否说了真相,于是他会想,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讲出实情的囚徒,将变成三人博弈中最不利的一方。如果是这样,徽宗最好的选择是早点说出实情,尽可能地减少自身损失。
最后,为了做到更有效的访谈,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细节:
1、精心布景。比如桌子上成堆的资料,比如不经意放在被访谈者面前,写着“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字样的A4纸;
2、隔离房间。如果有个小房间,只有你和被访者单独交谈,那既可以减少对方“被人发现”的危机感(想想在大医院做比超时,你脱了衣服有人乱入的场景吧),又方便一对一沟通。
总结一下,审计现场访谈是取得真实证据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可能涉及正面利益冲突,所以我们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甚至是演练。对方可能会很诚实,知无不言;但更多的时候是,对方穿着厚厚的铠甲,让你无从下手。
幸而人人都有弱点,找到铠甲上最薄弱的地方,或者,找到和他利益一致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