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年人,我更讨厌说教
——《V字仇杀队》观后感
从情节上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影片。其中大楼爆炸后升起绚烂的烟花,女主角伊芙在雨中呐喊与觉醒、千万人同戴面具同摘面具的画面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娜塔莉·波特曼和男主角“V”的表演也算得上不负期待。但影片让无数人膜拜、感动、深思的内容却意外地没能打动到我。也许是这一段看的“反专制、争自由”主题的电影太多,我已经有些麻木,也许是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没能很好结合,成为了西方电影中某种典型的政治说教版本。
艺术家们总是太过贪心。电影除了编织故事、渲染氛围、抒发情感之外,还期望能够灌输思想、引导人心。观众能够深深感觉到此片创作者的苦口婆心、殚精竭虑。那位活跃在大屏幕上企图控制一切的老大哥,那位良知未泯一步步走近黑暗真相的总督察,那位外表道貌岸然实则男盗女娼的主教,那位以科学研究为名助纣为虐的女科学家……这些都是反专制主题下非常典型的人设,相似的形象曾经出现若干的小说电影当中,将他们拼接在一块,带着浓浓的为主题服务的刻意。也许和我们当年样板戏中的高大全英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艺术家对政治钻得不深了解不透却又走得过近,不可避免地透露出一种想当然的幼稚,一种急于表达的浅薄和一种试图用力影响他人的偏执。
此片编剧是沃卓斯基兄弟(听说后来变成了姐弟),从变性这件事来看,他们应该也可归入少数群体。也许是切肤之痛有感而发,在反专制的重大主题之中,影片还融入了极其鲜明的为同性恋等少数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内容。
有感于电影表达出来的主题和现象,联想到西方的政治现实,让人不得不有所思考。难怪受到好莱坞拥戴的希拉里未能当选,难怪一点也不“政治正确”的特朗普能够成为总统。客观来说,好莱坞习惯宣扬 “政治正确”的那一套,有的有其合理的“自由、平等、尊重个体”的精神内核,但自以为是、絮絮叨叨的说教有时的确让人非常反感。
仔细想想,“V”所宣扬的以暴制暴,以杀戮、爆炸为主要途径的复仇行动和理想实现,算不算一种恐怖主义,为伊芙故意设置的监狱苦难真人秀,算不算一种卑劣的算计与洗脑?你凭什么当别的个体的涅槃设计师和精神领袖,这难道不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诱导与控制吗?
也许编剧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剧终自作聪明地虚晃了一枪:刀枪难入的“V”选择为了理想慷慨赴死,而将是否按计划炸掉议会大厦的选择权交给了伊芙。哇塞!真是堪比中国上古史“禅让”般的伟大!瞧,我只是引导你树立“反专制、争自由”理念,但我完全尊重你个人的选择,没有强迫,没有控制,我不是另外版本的“老大哥”,我是多么尊重你的个体自由与内心判断。想到情节中蕴含的这些潜台词,由不得让人哑然失笑。
我也想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啦。对专制威权我不是应该切齿痛恨吗?对追求平等自由我不是应该热情歌颂吗?对内心的成长自我的觉醒,我不是应该感动得心潮澎湃吗?惶恐的是我并没有!是我掉入怀疑主义的陷阱吗?是我太看清现实以致泯灭了理想的火焰吗?还是好莱坞僵化雷同的说教终有让人大倒胃口的这一天。
也许我应该感慨的是:为什么娜塔莉·波特曼无论是小萝莉阶段,还是青春少女的年纪,总是和杀手纠缠不清楚呢?这个话题,说不定比什么“政治正确”之类的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