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谈想法心理

孩子破坏课堂纪律,也要维护这份友情,到底伤害了谁?

2022-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可爱的玫瑰花

近期,老师跟我反映一个问题,上中班的闺女上课期间,已经将交往意识和欲望达到了最高点。显而易见,这种交友方式,已经破坏了课堂的规则意识。

那么,孩子为什么如此看中好朋友的交往呢?

与同龄孩子的社交,其实是一种集体思维的碰撞,抱着这样的观点,孩子的社交本没有问题,可是要把它放在怎样的位置上,才不会影响日常的规则意识。

大家都知道从上幼儿园开始,规则意识就已经对孩子在起作用了。懂规矩的社交,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体系,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一切僭越规则的自由,都是有害的。

记得,前一阵子看过一套描写友谊的童书,这套童书一共有三本,分别是《鳄鱼爱上长颈鹿》、《搬过来,搬过去》、《天生一对》,描述的是鳄鱼与长颈鹿成为“爱人”的故事,这种超越友情式的关系,原本是一种启迪,没想到也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尤其是孩子,还不清楚友谊的边界点的时候,就会把好朋友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这样,他自然而然就会将课堂等规则意识抛诸脑后。

孩子破坏课堂纪律,也要维护这份友情到底伤害了谁?

1、孩子自己,因为守护这份友情,失去了自己学会本领的机会。

课堂上老师的课题,永远不会因为个别孩子的不专注,停留下来一遍两遍三遍地反复讲解。

2、失去对老师的尊重,老师自然迁怒孩子。

课堂上,老师与孩子互动是课堂的正常表现,一旦孩子因为自己的私事,在课堂上窃窃私语,甚至引发哄笑。

不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听课,可以说是三输,没有人喜欢这样的课堂,害人又害己。

3、这份友情到底能否长久?

真正的友谊,一定是好朋友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一起探讨遇到的问题,启发思考。

如果需要牺牲自己正常的学习本领的时间来维系这一份友谊,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对于孩子,肯定是需要纠正过来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只注重感受,破坏真正学习本领的机会,一定是不容许的。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友情?

对于孩子来说,友情肯定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注重友情,说明孩子是一个重感情,重感受的感性的孩子。

这种感受维系的方式放在家里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公开的社交场合,需要讲究理性与思考的地方,就有些不合时宜。

孩子必须明白家与学校的区别,学校里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其他是附属。

同学之间的友情必须是建立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基础之上的,本末不能倒置。

在好人缘的孩子中,做到自控显然是比较难的。

然而孩子的人生,最终得由他自己做主。小时候的他律,都是在为以后的自律做准备。

每一次的忍耐与控制,都是一次成长。不断地经历偏离轨道,重新回到轨道上来的过程,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多点耐心与鼓励,孩子才会听从内心的召唤,辨别是非好坏。

经历与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搭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在孩子的头脑中,想要纠正成长路上的偏差,只有赋予时间的耐心等待。

等待孩子的感知,等待浇灌以后的花开。

以上就是我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如果你们也有相关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