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这世间的风情有万种,有的是藏在深闺的雍容华贵,有的是放逐村野的清新雅致。小杨村的美当属于后者。
听说清明前后去小杨人家看风景的人特别多,不少人在朋友圈里赛美图,发美文,撩得人心发痒,便心生前往打量的念头。
从溱湖国家湿地公里向南三五里的路程,便是小杨人家。本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借着景区的风头,招揽游人吃吃喝喝的俗地。谁料想,在小杨人家的深处,竟有恍如隔世的风情在这里藏着掖着,让有缘和它相遇的人,陡生沉醉不知归路的情愫。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小河弯弯:盛不住一抹秀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风景,其实就是赏形态各异的山山水水。离开了水,再好的风景也缺少滋润的味道。
里下河的全部风情都是在水中淌出来的。小杨,属于里下河,这里自然少不了水。
从小杨人家的牌坊一进来,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宛如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臂弯,将愈发成熟丰满的女儿护在了怀里,生怕被流俗玷污了。穿过小桥,向南一拐,又一条略略开阔、弯弯的小河呈现在眼前。沿着这条小河向东望去,小杨人家最雅致的美便在河的两岸全部打开了。
北岸,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因小河从房前流过,显得更有灵气。里下河的水乡韵味,在这里被调制得百般浓稠。是临水而居的房子成就了小河人间烟火的味道,还是小河里的倒影润泽了民居灵动的倩影?说不清,道不明。南岸,苇草为裙,蜿蜒着樱花大道,一派天然的景致。
民房,小河,杨柳,石桥,栈道,水车,芦苇,每一处皆独立成景,又相互组合、映衬。这所有的一切,都满足了一幅以宁静村落为主题的水粉画的要素。恐怕再高明的画手,也画不过老天随手一挥的神来之笔。原来,小杨人家就是一幅以水的灵动而展开的乡村写意画。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小杨有多少条这样的河溪,总觉得数不清。
小杨何处不风情芳草萋萋:氤氲着自然的气息
一走进小杨人家,你就会感觉这里的空气中处处流淌着青草的清香,猛吸一口,“醉春阴”的感觉顿时袭上心头。
特别喜欢小河南岸那片没被开发的芳草地。没有名花名草,只有野趣横生。一种唤作野碗豆的草,葱葱茏茏,满地流翠,草茎上已举起了紫色小花,似乎想探出身来亲吻行人的裤腿。和野碗豆作伴的,是各具形态有名的、没名的野花野草。白的、紫的、黄的、粉的,不浓烈,不妖娆,但不失风韵。它们各自找一处合适的地儿安下身来,兀自盛开,不为惊鸿一瞥,只为曾经来过。所有的花儿草儿,俨然是这片草地的主角。原来,俏也要争春,总把春来报。
小杨何处不风情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是野草地当然少不了野趣。花喜鹊将硕大的鸟窝,安置在高高的枝杈上,悠闲地进进出出,丝毫没有避开游人的意思。有胆儿大点的,还会站在枝头,朝你鸟语几声。蛰伏于草丛中的野鸡,被偶尔路过的行人惊起,倏地飞向远方,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蝴蝶们则钟情于满地的野花,一会儿在这一朵上私语,一会儿在那一朵上厮磨,飞走了,又折回来,流连忘返就是如此这般。
因为喜欢,不忍心迈进草地践踏。实在挡不住那在野花儿抛来的媚眼,抵不过蒲公英在微风中摇曳的诱惑,便走过去,俯下身来抚摸,于是草地上留下了深一脚浅一脚的小窝窝。
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猛然,“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意蕴在心中漫起。江郎才尽,只好借用苏轼的词句来描摹眼前春色:“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真有点怀疑,数百年前的苏轼是否早就穿越时空到此一游过。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民俗风情馆:找寻逝去的乡愁
小杨何处不风情历史是文化的灵魂,文物是承载文化基因的根脉。
本来,小杨这片充满自然野趣的景致,与文物不会有多少瓜葛。但是,只要有生民栖息的地方,就会留下生命的痕迹。这些痕迹,是地域文化的基因,是值得后世记住的乡愁。没有乡愁的村落,再美也只是江湖上的浮萍,一不留意,就遭至“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的厄运。小杨,曾经的古渔村,历经过太多的人世沧桑,于是也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流淌。坐落于小杨人家的里下河民俗文化馆,担负起了讲述小杨人家自己故事的使命。
这世间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在承载着重现历史的责任。小杨人家的民俗文化馆,只是众多博物馆中如微尘一样的存在。它没有官建博物馆那样的气派、富足、奢华、厚重,只是蜗居在具有乡野气息的民宿群中,用自己方式、自己的气力,讲述着属于里下河这个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
与高端的博物馆比,这个民俗风情馆,呈现历史的方式,既有大同,也有小异。同就同在都借助那些老物件、老故事,让你触摸着历史的深邃;异就异在小杨毕竟太小,它无法构成故宫博物院那种关乎国家兴亡的宏大叙事,只是碎片化重现平头百姓寻常日子的过往。它小,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是一个叫“丁丁”的普通村民,凭一己热情,借助小杨村地方的力量建起来的小馆。它和所有博物馆一样,秉持免费、公益的情怀,这不免让人对丁丁们多了一份仰视的目光。
里下河民俗文化馆,分为馆外和馆内两个部分,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向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传递着属于小杨村、属于里下河的远去风华。
小杨何处不风情馆外部分的陈设最大的亮点是石门文化展示区。门,在以家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意蕴中,有着浓厚的民俗人情味道。一道门,其实就是两个世界的分界。跨进门槛,便是亲情包围的温柔;迈出门槛,就是面向天地行走的风霜。门里门外,无时不在演绎着人间百态。是家总离不开门,在小杨做门文化的展示,倒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文化馆将各地搜罗来的十一道石门的门框、门楣、门槛等,排列成一个八十一米长的矩阵,借以表达“一心一意”的笃定和“九九归一”的圆满。这些石门物件,只是属于家的门面中的一个部分。门面,是一门生灵的富足与贫困的外在符号,门当户对,说的就是看门识人的民间选择智慧。丁先生陈列于此的石门,门门各异,户户有料。从门的高度、规制来揣测,虽无侯门相府的气势,但也基本可以判断非寻常百姓人家的讲究,大多应属于乡绅小吏门户的做派。其实,小户草民家的木门竹档,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从来都是由权贵们把持的。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十一道石门上的石刻图案颇是丰富,龙虎狮鹿,鸡兔牛羊,花草虫鱼,按美好的愿望各自组合,生成出富贵、长寿、喜庆、平安等寓意来。丁先生将这些门取名为“富贵吉祥门”“寿山福海门”“龙凤呈祥门”等,旨在让每一个从此门中走过人,触摸、倚靠、凝望,感受来自久远的祈愿气息,走向各自的人生。
我感兴趣的倒是这些门的门里门外到底掩映过多少人间故事。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偶遇浪漫,还是“深闭朱门伴舞腰”的欢娱,亦或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情。我知道,岁月流逝,今人难语古人愁,那一道道门背后的故事早消逝在时光的深处。好在这些老物件,被丁先生抢救性地存留于此,藉此可以回望先民们的来时之路。
十一道门的两侧,三三两两摆放着一些据说都有数百年历史的石凳、石磨、石柱等,渲染出馆外陈列的厚重、沧桑气息。走完十一道门,右手边摆放着一组来自于《西厢记》场景的石刻艺术品,取名石来运转,与“时来运转”相谐,极为有趣,我以为这是户外所有陈列中最有艺术含量的作品。花好月圆,时来运转,月下之好,《西厢记》作为人性解放的启蒙之作,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美好生活期许。
小杨何处不风情十一道门的尽头,就是民俗文化馆的正门。主人在门两侧悬挂了一些具有古朴味道的瓷盘作为门脸的装饰。酱黑色的大门,以及门两边的石鼓,门中央的虎头环、老式铜锁等,让这座小院落凭添了几份神秘。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推开门进去,四合院式的建筑内,分别按红色文化、古瓷器文化、算盘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主题陈列。尽管陈列的规模、挖掘的深度还不算完美,但也能或多或少地把你带入久远的过去。
院子里有一杆称之为“天下第一秤”的玩意,颇抢人眼球,那铁秤砣足有八十斤重,据说可以称下数吨重的东西。丁先生说这是花五万多块钱买过来的,可惜秤杆还散落在江湖,尚待完璧归赵。其实,在展室内还有不少长短不一的秤,最袖珍当数可以秤黄金的那杆与手掌长度差不多的小秤了。秤代表着什么?是度量,是公平,是人心。
院子里还有一些石锁,有人说是当年桥头刘门武状元练功之物。是真是假,也无法考据,倒是由这些物件牵连出桥头历史中“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的传奇佳话。文化除了要靠文物来言说,还需要有故事来演绎。据说丁先生正在花力气寻找、整理属于小杨人家历史的生命传奇。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在红色文化展示区,文革那个特殊年代的像章、袖套、背包、红宝书、黄军装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此情此景,让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瞬间就回到那个畸形的革命文化记忆里去了。其实在小杨这种远离政治漩涡的乡村,文革的影响只是一种文化样式侵蚀、覆盖,应该没有太惨烈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我想文化馆将红色文化呈现在此,并不是想要警示什么,而是在于唤醒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记忆。.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在民俗文化中,算盘和秤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化馆当然不会遗忘对算盘的收藏。于是,长的、短的、六角形的算盘,被馆主人寻摸过来,在这里汇聚,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案。算盘,于90后、00后的孩子们来说,已然稀罕之物,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的先辈祖宗们,就是凭借着这些玩意儿精打细算、经营人生的,甚至于有些人会“把算盘打得竖起来”,成了精于算计的角色。随着计算机普及,算盘再也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但让孩子们见识一番,也算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回望,不至于走到数典忘祖的路上。
小杨的历史画卷中,应该有过金戈铁马的壮烈。呈现那段远古的记忆,这不是一个个体民俗文化馆所能扛得起的责任。保存地方先民们生活本真的烟火气息,倒是很现实的选择。在最北边的两间屋子里,所陈列的物品都是里下河这一方水土上,近百年前后家用物品、生活场景的再现。有宗室堂前主宾礼仪的讲究,有富庶人家稚子虎头帽上铃铛的回响,更有三寸金莲锁春心那种怪异审美的追溯。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日子的味道,我们最正确的人生态度当是不忘过去,活好当下。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想不到一座近乎朴素的民俗文化馆,珍藏了整整几代里下河人的民俗文化记忆。我们最想知道馆主人花如此的心思,做成这一番事业的初衷。 丁先生如是说:“一个民族的伟大需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我们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经典、传播正能量……梦想也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在交谈中,丁先生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宏愿:搬建一所占地五亩的状元楼,借以重现状元故里厚重的尚学底蕴,让远古的状元和当代三水大地上诞生的高考状元实现精神世界的对话。
想不到在这纯朴的乡村,也有让人值得仰望的灵魂。
樱花诗舍:一帘幽梦和诗同眠
小杨何处不风情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诗意很快成为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热词。
小杨人家临河而建的那些民房,基本上被改造成了民宿。在这个民宿集聚群中,樱花诗舍特别惹人关注。小杨人家,本应是大俗流行之地,偶然瞥见有个和诗关联着的居所,咋能不令人顿生好奇之心。
诗舍,契合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也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何以樱花为名?除了隔河可以欣赏到樱花大道美景外,诗舍内关于樱花的文化元素在哪?既然将诗与舍嫁接在一处,舍内诗意几度?所有这一切的好奇,只有当你以身相许诗舍后,也许就会找到部分答案。
小杨何处不风情要说诗意当然先言樱花。我揣测,舍主人取名樱花诗舍,一定是想到了河对岸那片风景。小杨人家的樱花大道,在十里八乡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下正是人间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骨朵儿已簇拥在枝头,正在等待一个好日子盛大绽放,创造“十日樱花作意开”的时节。那时日,要是站在诗舍的二楼临窗眺望,或干脆从诗舍扯脚出门,漫步其间,你一定会美了美了,醉了醉了,心里升腾起有花看时只须看,莫待花落空折枝的感慨。真的佩服舍主人的眼光,把小杨人家这么浪漫的樱花气象,收入囊中,化作自身的文化基因,避免了诗舍图有虚名之嫌。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都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樱花隐去的日子,诗舍以什么来支撑起诗意?其实,在诗舍门前留心,就会发现有一种能派生出诗情的禅意萦绕其间。一只小船置于墙角,不为扬帆,只为载梦;一排老石磨,错落成小道,踏石而歌的体验瞬间生成;红枫树下,小石磨内细水潺潺,生生不息;老漆的门,金灿灿的牌匾,倾泻着黄光的灯,古朴中不乏明亮。只凭这些,就足以让诗舍门前的禅意绵绵,难怪舍主人置一幅“烟云禅意”的书法在厅堂。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诗舍里以“雨铃霖”“一剪梅”等词牌名作为各房各室的门号,自不便多说。我倒是十分喜欢存放在二楼楼道里的那些小人书,足足有一千多本。拿起一本,你发会现这都是些老相识。你不一定会细细作作再看一遍,但一定会立刻穿越到数十年前某个午后惬意的瞬间。诗舍主人真的聪明,就用这一本本小人书,直生生地吻醒了从精神的远方归来者儿时的梦想。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诗意的梦,与喧嚣无关。在小杨人家这个远离市区,毗邻湿地公园的僻静之地,静倒是极易的。看不到灯红酒绿,屏蔽了卖力的吆喝。但如果你侧耳细听,依稀能够捕捉到风和枝叶轻吻的气息,听到归巢的倦鸟偶尔的呢喃私语。如果是早春三月,从冬眠中醒来的青蛙,会在池塘的某个角落,隔空喊上几嗓子,这是它在为加入夏天的合唱练声呢。
樱花诗舍,并不是纯意义上的以诗会友之地,说穿了就是个让你拥有不一样睡眠体验的民宿。想得诗意点儿,这里可以让梦拥着诗而眠。这诗意可能是舍主人刻意呈现在你面前的句子,也可能是你睹物生情,在心中自我吟唱出的诗行。
小杨何处不风情 小杨何处不风情诗最喜欢躲在梦里。月朗风清或细雨绵绵的日子,在樱花诗舍住上一宿,朝闻鸟鸣,午枕花寐,昏看日落,夜览诗篇,这恐怕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诗意栖居吧。眠一宿,能否诗意起,忆一生?我不知道,只等你来体验。
小杨人家,处处风情,是个值得你来一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