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93:1945年的川主庙街(2)
《老成都》(连载)
(作者: 周正清;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川主庙街看热闹
这条小小的街道,热闹非凡,给我童年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
散步的老人(完璧摄影)先说说商铺。新中国前的川主庙街,街的两边是商铺。记得,靠古九眼桥河边的商铺,基本上都是吊脚楼商铺。因街不宽,大约有七八米宽,因此商铺有三分之一是吊脚在河中的。这些商铺有杂货店、水产店、面馆、茶馆、豆腐作坊和棺材店等。古九眼桥桥头的一家水产铺,是东门外的一家较大的水产商,住在城里有钱的人,坐着黄包车来买乌龟、团鱼补身体。特别的是街的中间段,有家卖糖油果子、碗豆糕的商店,老板喂有一只猴子。我每次路过这里,不是为买糖油果子,而是站在那里看一会儿猴子的表演,捉虱子、翻跟斗、打锣等表演,逗得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因猴子吸引路过的人群,糖油果子、碗豆糕的生意自然兴旺。
其次是吊脚楼茶铺。茶除了能解渴、提神、醒酒外,还有诸多作用。茶泡其间,对身心有好处。旧社会的人,也喜欢喝茶,三朋好友相约,来到九眼桥桥头的一个吊脚楼大茶铺喝茶聊天。因茶铺靠河边,河边又有一棵大树,每到夏天,不少的人,来到这个茶铺的大树旁,脱下衣服,一会儿跑进河中洗澡,一会儿上岸喝茶,一会儿坐观河边的风景,因为河对面有白塔寺,塔的倒影映在水中,绿油油的河水漂流着,其景如画,茶客硬是(编者注:方言,即真的)无比的高兴。靠河边的吊脚楼茶铺,还有好几家,较好的数中间段的“春来香”茶铺。因为这个茶铺的坐椅特别好,椅位都靠近吊脚楼的扶手,坐在那里就是舒服、享受。我父亲有时来这个茶铺喝茶,我路过这个茶铺时,爱喝父亲的“加班茶”(编者注:俚语,即喝茶人已经喝淡了再加开水冲泡的茶)。
再讲讲街边的评书。旧社会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电影院、戏院那时成都也只有几家。一般平头百姓在街边听评书也觉得很不错了。那时,川主庙街中间段,有个讲评书的平台。每到夜晚,有人轮流在街沿上摆上一个桌子和椅子,点上油灯,在台上讲评书。那时我也不过八九岁,对评书不是十分喜爱。但偶尔也端上凳子去街边听评书。记得,讲评书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讲的内容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七侠五义”。当他讲得津津有味,人们听得入神时,他把一块小方木在桌上“啪、啪、啪”拍三下,然后扎板(编者注:方言,即告一段落),走下台向听众收钱。因我年龄小,他从不向我收钱,我成了不听“白”不听的观众。收完钱他又继续讲评书。新中国建立前夕,街边讲评书的就消失了。
(下篇:《都市村落新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