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完结)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59个笔记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第11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学习目标
1)认识到论证中信息缺失的必然性。
2)养成提问以澄清缺失信息的习惯。
>> 批判性问题: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找到省略信息的益处
>> 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让它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 注意: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论证过程的遗漏信息。
>>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时空的限制。论证不完整是因为立论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这些论证,他们也没有不受限制的空间或时间来呈现他们的理由。
第二,我们大部分人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有限,并且如果信息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感到厌倦。
>> 第三,进行论证的人掌握的知识总是不完全的。还有第四个省略某些信息的原因:作者就想欺骗你。
>> 为什么省略信息变得这样肆无忌惮?最后一个原因是那些试图给你提建议或想要说服你的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常常和你的并不相同
>> 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 怎么才能识别省略的信息?首先你得提醒自己,不管支撑某一判断或观点的理由乍一看多么吸引人,你都必须再仔细看看,以寻找那些省略的信息。
>> 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 这里的关键是:如果一个字或词可以用具体的单位来测量,那么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就应该问一问这些量度单位的具体数值。
>> 寻找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线索
1)常见的反驳论证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例子、证词、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观点或者类比被省略?
2)遗漏的定义
a.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偏好或者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对这一论题的不同思考方式?
b.从与发言者或写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说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b.事实断言是否由出色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调查中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是否有大量的机会提供与使用这些回答的人所报告的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替代性技术
a.访谈研究得到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的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图表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结果,是短期还是长期结果,是提倡的还是反对的结果
a.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b.我们是否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
>>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关于预测失败或者预测失误的信息
a.当“通灵巫师”或“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未成真的概率有多少。
b.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彩票参与者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以及成功的概率,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 负面视角的重要性
>> 大部分行动都在有广泛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问一问下面的问题:
·社会的哪一部分并没有从提议的行动当中受益?谁蒙受了损失?蒙受损失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
·提议的行动对权力分配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怎么影响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上述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不要忘了问一声:“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 注意:在考虑省略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问:“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负面效果是什么?”
>>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 使用这个批判性问题
>> 你的选择是表达你对这个存在信息缺失的论证的不快,不断搜寻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在这个论证比其他的论证好的基础上,谨慎地同意这个论证。
>>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1)我们的论文应该尽量精确严谨。在为我们的论点写论文时,我们要确保没有省略的信息会影响到读者对我们的主张的理解能力。
2)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论点有足够的信息,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我们的论证不可避免地会省略一些信息,但在我们决定支持一个结论之前,我们要收集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以对自己的信念做出明智的决定。
3)在构建自己的论证时,我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过滤。我们要仔细检查那些可以被包含进来的原因和证据,以确保重要信息不被遗漏。
4)如果我们必须遗漏重要的信息,应该在探索反驳论证时处理这个遗漏。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 第12章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 学习目标
1)意识到二分式思维的危险。
2)培养灰度思维,而非黑白思维。
>> 批判性问题:可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 二分式思维: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 1)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
2)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
3)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准确的?
>> 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 条件的重要性
>> …
使用条件句特别有助于为评价型的论证(例如评价音乐、艺术、大学或者总统演说的质量如何的论证)找到合理的结论,因为这些论证需要我们对使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评价选定立场。
>> 解放思维
>> 虽然我们对于逻辑和事实怀有极大的敬意,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作为形成结论的先导的价值
>> 要借助逻辑和事实为我们提供的帮助,第一步就要寻找可能存在的与我们所知的逻辑和事实相一致的结论。这种寻找让我们获得了极大的解脱
>>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第13章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第13章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学习目标
1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多重障碍。
2)认清提出批判性问题导致他人不适、快思考、信念固着、答非所问、自我中心和一厢情愿的想法的危险。
>> 了解潜在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 思考过快
>> 所谓慢思考,就是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与我们交流的内容。如果必须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本书传递的信息,那就是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 但是,如果依赖“系统1思维”,我们就会牺牲准确和智慧以换取速度。我们要培养的习惯,是常常问一问自己:“我到底依赖什么来支持我的信念和结论?”
>> 刻板印象
>>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刻板印象,我们就会失去强势批判性思维所需的开放、包容的精神,从而难以持开放的态度去接触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
>>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 晕轮效应
>>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 信念固着
我们在与所有人谈话时都背负着大量的“包袱”。我们拥有无数的社会经历,这些经历已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种梦想,这些梦想引导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促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
>> 可得性启发法
>> 所谓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 这种可得性启发法和另一个有害的思维习惯——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紧密相连。作为我们思维基础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
>> 答非所问
>> 自我中心
>> 所谓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相对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
>>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 有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叫作奇迹式思维(magical thinking)。对于一些事情,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
>>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1)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为从多角度理解假设提供基础;
2)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
3)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的;
4)迫使他或她自己寻求和尊重对其主张的真相的多种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