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读苏轼001|进入教材的高考爆款作文
苏轼写的这篇高考作文,获得当年考试的第二名,他因此一战成名。
这是他进入政坛的敲门砖,至此,从前的寒窗苦读告一段落,未来的仕途荣辱徐徐展开。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耳边一片赞誉,还不知世上会有毁谤;胸中一团火热,尚未感人间几多寒凉。
作为范文,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私塾、学堂的启蒙读本,即使对于现在的中学生,也是必读篇目。
加上现代标点,全文共638字。
刑賞忠厚之至論
【1】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咏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2】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3】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
【4】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爲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禄,是賞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禄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5】《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篇“爆款文”,不是金句频出,而是爆梗无数。
1、“想当然”。苏轼文章中说,法官皋陶给人量刑,三次说要判死刑,而尧圣人三次说要饶恕他。这个论据,主考老师欧阳修并没有见过,阅卷老师梅圣俞也没见过。后来问苏轼出自何典?苏轼讲了个故事,大意是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个)给曹操写信讽刺曹丕强娶袁绍儿媳妇的是,孔随手编了个“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的掌故,曹操问孔出自何典?孔融说“想当然耳”。苏轼对欧阳修说:我的意思跟孔融一样。就说也是“想当然”呗。
巧的是,梅圣俞回复欧阳修的第一句话就是:“何须用典”,苏轼现场回答欧阳修也说了句“何须用典”!真是狂得可以。
2、“出人头地”。欧阳修不仅没有因为苏轼的狂放而不高兴,反而说他这才是把书读活了,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当时是文坛盟主,这种襟怀,也是难得。其实,欧阳修还是委屈苏轼了,他本来想给这篇文章评第一的,但是觉得如此佳作,恐怕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得出来,为了避嫌,就改了个第二。
当时的考卷,第一是要把名字用纸糊起来,第二是要用专人誊抄,都是怕主考官徇私。
3、欧阳修是想改变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学习韩愈,进行诗文革新,自己带了一帮学生,又提携苏家父子,他一眼看出苏轼未来文章将“独步天下”,他们的相遇,是苏轼的幸运,也是欧阳修的幸运,这个多赢的局面,也是相当的有名。
4、应试作文,少有佳作。苏轼这篇,在观点上也没有新意,但贵在技巧高明,拆解一下:
1)这是命题作文,考卷出题如此,考生不用另外立论。
2)段落【1】先破题,咏叹一番后指出题目出自虞夏商周之書,也就是《尚书》,先把论点站稳了。
3)段落【2】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进行说明,引到“忠厚”的内容而先不点出这两个字。
4)段落【3】举例说明古代圣人“刑赏”如何体现“忠厚”,但仍不出现“忠厚”二字,同时引出经文中的“疑”字,准备再从另一个维度展开论述。
5)段落【4】继续针对“疑”进行深化,提出赏罚过度的问题,认为赏得过度,仍不失为君子,但罚得过度,就流于残酷了,这里先把刑赏的“忠厚”问题锁死,但还是不直接说“忠厚”,而是回复前面说的“疑”,再推而广之到“善不胜赏,恶不胜刑”,然后再说“忠厚之至”,才算波澜壮阔,一气呵成。
6)段落【5】篇末点题,用《诗经》、《春秋》得出结论,余波震荡。
难怪欧阳修要说“不觉汗出,快哉!”要放他出一头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