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李耳的弟子:南荣趎问“卫生之经”养生之道

2024-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咸鱼片

《庄子·庚桑楚》的这一章描绘了庚桑楚的特征,他是老子的直系弟子,姓庚桑,名楚,又名亢桑子、亢仓子。据《庄子》所言,是老子的入室弟子。《庄子·庚桑楚》载:“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庄子集释》引疏曰:“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盖隐者也。役,门人之称。古人事师,供其驱使,不惮艰危,故称役也。而老君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庚桑楚最胜,故称偏得也。”庚桑楚“偏得老聃之道”,看来应是学到老子学说的真传。

db7c135eaa70a4397998d79e3393f1a.jpg

后来,他到鲁国一个叫“畏垒”的地方去实践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庚桑楚刚到畏垒山中,善用“以愚治国”的管理之道。“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庄子·庚桑楚》)。如果奴仆中有人炫耀才智,他就打发其离去;如果侍婢中有人标榜仁义道德,他就让她们远离自己。他只和敦厚朴实的人住在一起,只用任性自得的人作为他的役使。庚桑楚所取的,是拥肿者和鞅掌者,一个是糊涂无知,为性淳朴,一个是随意自在,并无拘束。这应该是庚桑楚为政的特点。庚桑楚为政,任性淳朴,而随任自由。

短短三年,庚桑楚便将畏垒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生活美满。
百姓们感激涕零,尊崇庚桑楚是圣人,要为他建生祠,像神一样供奉。

庚桑楚听说后,很失落,不停地自责,检讨自己没有做好“为腹”之“修己”;“先善与利”,却没有重视对百姓内心的道德教育。“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弟子们不以为然,认为他当之无愧。

于是,庚桑楚大发议论,仔细分析了自己不足以“称扬”的道理。庚桑楚说这都是大自然的功劳,“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庄子·庚桑楚》)。百姓“猖狂而不知所如往”,畏垒之民把功德归于庚桑楚,竟然打算为自己建生祠,他想起老子经常教导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的话,认为一定是自己的行为出了什么问题,没有真正掌握老子学说的真谛。

庚桑楚也像老子一样,坚决反对“举贤”和“任智”。他说:“举贤则民相轧,任知(通‘智’)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把墙挖穿〉。”(《庄子·庚桑楚》)他告诉弟子们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庚桑楚的预言果然被历史验证,中国史书上多次记载人相食的人间惨剧。

庚桑楚在畏垒山所收弟子中,有一位年龄大的,名叫南荣趎。他听了庚桑楚关于关于自然之道的谈话,心中很是震惊,担心自己年纪太大了,学道已晚,他向庚桑楚提出一个问题,问像自己这样年长的人,如何通过学习达到老师所说的“全其形生之人”的境界。《庄子集释》引疏曰:“姓南荣,名趎,庚桑弟子也。”

庚桑楚告诉他:“保全你的形体,养护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三年下来,就可以达到我所说的境界了。”这是养生之道,也是老子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南荣趎说:“每个人的眼睛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瞎子是看不见的。每个人的耳朵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聋子是听不见的。每个人的心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疯子是不明事理的。每个人的形体也不完全一样,难道有什么东西使它们有这样的差异吗?我想探究,但没有什么收获,现在您跟我说‘保全你的形体,养护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我南荣趎一定要努力,开阔视野,了解自然之道!”

庚桑楚说:“该说的我都说了。有道是,蝉再忙碌,不能使豆叶中的大青虫变成蝉。小鸡不能孵天鹅蛋,孵出天鹅,而大鸡肯定能孵出天鹅。

鸡与鸡相比,不是它们的品性有什么不同,但有的鸡能孵出天鹅,有的鸡不能,是因为它们的能力有大有小。现在我的能力小,不足以教您,您为什么不到南方去见老子呢!”庚桑楚也意识到自己才小,不足以教化南荣趎,便指点他去去南方拜见老子,向老子求教。

645a9f1f46fc3e3fc68feeac4189d7c.jpg

据南荣趎说,他为庚桑楚的谦逊感动,也渴望拜见天下闻名的祖师爷,因此,拜别庚桑楚老师后,南荣趎收拾了行李,带着干粮直接去请教老子。顶风冒雪,走了七天七夜,来到了曲仁里,南荣趎见到了老子。
老子见到南荣趎,问道:“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吗?”
南荣趎回答说:“是的。”
老子又问:“你为什么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
听了老子的问话,南荣趎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
老子问:“你不懂得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吧?”
南荣趎羞惭地低下头,又仰天叹息说:“我忽然忘记了我应该怎样回答,所以也就忘了想要求教的问题。”
老子问:“什么意思?”

南荣趎说:“我说自己不知道吧,人们会说我愚昧。我说自己知道吧,反而给我自己带来愁苦和危难。没有仁爱之心便会伤害他人,施行仁爱之行反而带给自己忧愁和苦难。不讲信义就会伤害他人,推行信义反而使自己陷入烦恼和尴尬。我如何才能逃避这样的困境?这三个问题,是我所忧虑的。我希望借庚桑楚的引见而获得赐教。”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南荣趎更加关心如何强身健体,而不是提升其精神修养。

67c3e3007a2efac66bb0643a7c3b685.jpg

老子说:“刚来时我察看你的眉宇之间,便知道你心中有困惑,如今你所说的话更证实了我的判断。你那茫然的样子好像失去了父母,又好像是一个手持竹竿去测量大海深度的人。你确实是一个迷失了人生目标的人,正在迷惘之中啊!你一心返归你的真情与本性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做起,实在值得同情啊!”

老子的话打中了南荣趎的要害,他回到寓所,明确自己的喜好。他请求留在馆舍跟老子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吸取自己所爱好的,舍弃自己所厌恶的。学习了十天,感到自己依然忧愁困惑,便又去见老子。

老子说:“你经过自我反省,郁郁不安的心情有所平复!然而你心中那充满外溢的情绪说明还是存有杂念。在袭扰。你要记住:受到外物束缚便不可避免地感到繁杂与急促,于是内心必将堵塞不通;内心世界受到束缚便不可避免地感到杂乱无绪和急躁,于是外部感官必定闭塞不畅。外部感官和内心世界都被束缚缠绕,即使道德高尚也不能有所支持,何况是初次学道仿效而行的人呢!”

南荣趎又说:“邻里的人生病,周围的乡邻前来探问,生病的人能够说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够自己把病情说清楚的人,那就并没有生病。就像我听闻大道,好比服用了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因而我只希望能听到养护生命的原则就行了。”

南荣趎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已经习惯于世俗之见。对于什么是知,什么是无知,什么是仁义,什么是罪恶,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基本固定的观点,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世界观早已成熟的人,对庚桑楚、老子宣讲的绝学去知、非礼不尚贤、仁义为人之桎梏等等观点,他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十天思索,十天自愁,学道原为解除思想上的苦闷,现在苦闷反而更严重了。南荣趎终于认识到自己学道已晚,还是从实际出发,学一学保护生命的道理吧,或许对自己的下半生有用。

老子理解南荣趎的心情,便对他说:“养护生命的方式,能够使身心与精神和谐一体吗,使二者不分离吗?能够不失真性吗?能够不求助于卜筮而知道吉凶吗?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吗?能够对已经消逝了的东西全然忘却吗?能够舍弃仿效他人的心思而寻求自身的完善吗?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能够心神静寂无所执著吗?能够像初生的婴儿那样纯真朴质吗?婴儿整天啼哭咽喉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声音谐和自然达到了顶点;婴儿整天握着小手而不松开,这是因为小手自然地握着乃是婴儿的天性与常态;婴儿整天瞪着小眼睛一点也不眨眼,这是因为内心世界不会滞留于外界事物。行走起来不知道去哪里,平日居处不知道做什么,接触外物随顺应合,如同随波逐流、听其自然:这就是养护生命的常规了。”

98f17394448062fc6dd16d7ed9b215e.jpg

南荣趎说:“你说的这些,是否也就是至人的境界呢?”

老子回答说:“不是。这只是冰冻消解般自然消除内心的积郁,是本能吧?至人,与人们共同向大地寻觅食物向天抒发欢乐,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扰乱自己,不参与怪异,不参与阴谋,不参与尘俗的事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又心神宁寂、无所执著地来。这也就是所说的养护生命的要领。”

南荣趎说:“那么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吗?”

老子说:“没有。我原本就告诉过你:‘能够像初生的婴儿那样纯真、无求吗?’婴儿活动并不知道干什么,行走也没有方向和目的,身形就像枯槁的树枝而心境像熄尽了的死灰。像这样的人,灾祸不会降临,幸福也不会到来。无祸也无福,会有什么人为的灾害呢!”

经过多天的交流,老子终于教给南荣趎用于修身养生的“卫生之经”,也就是著名的“卫生九问”,即养生之道,老子教导南荣趎应像赤子、婴儿一样天真自然,小孩子拥有巨大的力量、精力和注意力:他能够一天到晚哭个不停,却不会把嗓子哭坏。他能整天盯着东西看而不眨眼,“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老子总结道,这就是卫生之经。其含义顿时一目了然:在老子看来,“卫生之经”在于同自然之道和谐共处。

老年的南荣趎对于“卫生之道”的切实要求与老子高深的回答投射出早期道家、中国人健康活动的起源,与寻求长生不老之间的模糊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