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对大多数有孩家庭来说,都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能帮到孩子都会尽力而为,可以说教育重要关乎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度。
只是作为家长,由于受到认知的限制,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些高的离谱学区房价,还有那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类培训机构的父母们,都是想借助环境或机构,来达到高层次的教育目的。这些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亲力亲为,陪伴成长,其他只能是辅助教育。
总之,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都比不上父母的爱的滋养。有的家长采取传统教育模式,对孩子严厉管教,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牛要打,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
对这种教育的体验是长大后胆小,规矩,畏惧权威,活的憋屈,不自信,做事畏手畏脚,缺乏创新的勇气。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又极其宠溺,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几乎不做判断,都去满足,这样就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样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自高自大,误以为社会都要为他服务。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孩子们成人后,意识到问题时,已经很难改变。面对复杂性的社会,那种无力、恐慌和挫败感,会茫然失措。
溺爱型的父母,大都自己受过苦,不想让孩子吃苦,初心是好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孩子们生存独立是需要他们自己历练的,需要父母给予他们机会。
孩子要在挫折中成长,小时候他们是不怕困难的,本能地在困难中摸索着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有些独生子女在宠溺中长大,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祖宗,给家庭带来负担,融入不了社会,自己苦恼,走极端的也有。
有好些家庭重男轻女,对男孩宠溺,但那些被宠溺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没有担当,甚至不能独立。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哥哥们,《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哥哥,都是因宠溺造成的后果。
他们性格任性霸道幼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大懂得与他人合作,人际关系差,不断经历挫败,这样的生活境遇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毕竟一辈子护佑他们的家庭是极少数的。
他们当中还有些是学霸,学习好也没能带来更多的主动性,同样适应不了社会,生存能力差,变成啃老族的大有人在。
最好的教育还是陪伴式的教育。无需投入多少资源,带着一颗爱和理解,一同成长就足够。
其实教育好孩子真的不难,做好自己,给予他们爱,陪伴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爱也是陪伴。
陪在这些小小的人儿身边,给他们安全和爱,看着他们犯些小错,在父母眼前犯错,容易纠正,不至于在外头犯大错,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益处。
都说: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是的他们需要我们去填色去图画。他们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对他们的培养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从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大多数父母都是欣喜和快乐的,都愿意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那就给予他们最多的陪伴吧。
在孩子们出生的头三年里,也是我们陪伴他们最多的时候,也是他们感受到最安全的时候,他们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探索,这是一生进步最快的时期。
这与父母陪伴和鼓励分不开的。
我有个亲戚,来自农村,从小没受什么教育,买不起学区房,是个最普通的妈妈,没有是妈妈就比孩子懂得多的概念,她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学,一起玩。
她和孩子相处的模式是,陪伴成长,共同进步。
孩子看科学片子,体育节目,她也会凑过去看看,不明白的会追着孩子问,在互动中懂得孩子的想法,自己也有学到,两代人没有代沟,相处起来没有距离感。
妈妈向孩子请教的时候,他自然非常愿意教妈妈。妈妈学的认真,孩子教的仔细。这种互动促使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学习也是积极的。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个孩子梦想就是,长大后当老师。
在妈妈的陪伴下,他的内心强大,自信心爆棚,也有助于他自主学习,不畏困难。妈妈也没被时代落下。
那个孩子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秀,身体素质也好,各类奖状证书拿到手软。
小孩子天生好奇,在父母的陪伴下,更大胆,更有激情,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去学习,探索身边一切都是乐趣。在快乐中生活是成年人的追求,更是孩子的需要。良好的陪伴就是在给孩子快乐,给他优质的生活方式。
陪伴式教育不一定是天天在一起,心灵的陪伴更是难得,它让孩子更有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同时内省能力也强。
我的邻居一个人带着女儿,要上班养家也要照顾孩子,整天忙得像打仗一样。生存的压力使她没法过多陪伴孩子,但情感的支持也是一种陪伴。
她的女儿做事总是不紧不慢,无论母亲急火攻心,她也能安之若素,该做的自然做好,小小年纪情绪稳定,遇到突发事件甚至比她妈妈还要淡定。
邻居和我说过一件事,她女儿上初中三年级时,为了能冲进重点高中,她给女儿报了个精进班。
我们的小区有点偏僻,瘦弱的闺女着实让妈妈不放心。为了安全,有课时邻居都要一次不落的,下班后赶到培训学校,等女儿上完课再一同骑车回家。
一般都得晚九点才下课,平时还好点,但冬天就很晚了,路上没什么人,北风很厉害,又迎着风,又冷还饿,身子冻的透透的,手脚冻的都是麻木的。
这样一骑就是三年,有一次偏偏是冬天,女儿的自行车坏在路上,根本没地方修,妈妈抢过鼓捣半天,也修不了,只好咬牙骑回家,妈妈的大腿都磨破皮,好几天走路一瘸一拐的。
其实车子早就不好骑,女儿不告诉妈妈是为了少花钱,她想让男生帮忙修理就能对付,因为班上有个男孩动手能力超强。
妈妈从不埋怨,更不会指责,内心有的只是心疼闺女,说出来的话是叮嘱:不要一味地省钱,遇到事要提前解决,车子不好骑要提前去维修吆。
女儿更是处处想着妈妈,独立自主,学习积极上进。
邻居给人感觉就是温柔的,没听过她大声说话过。虽然没时间陪伴孩子左右,内心相通,情感相伴,是另一种陪伴。
在不经意中,她培养出一个懂事的孩子,有空会做饭,学习之余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资源,学习能力一般女孩,老师们眼里勤奋,成绩不行的孩子,一路磕磕碰碰考入理想高中,如今又考入理想的大学。
朋友也感慨,还说是她命好,孩子懂事。在我看来,她哪里是命好,一个人带孩子,整天累成狗,是自己的努力让孩子看到,是一种心灵陪伴的收获。
还认识一位妈妈,在小市场经营一个摊位,也是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寒暑假都把孩子带到店铺里,只要是没客人,都是见缝插针地辅导孩子作业,看着感人,却又心疼她的孩子。
在那一字一句教孩子,孩子又能听进多少真的很难说。但孩子游移的眼神,扭动着的身体显示出他的不耐烦。在这个嘈杂市场,哪是让孩子学习,简直是让孩子受罪。这种操作就是满足母亲,“为了孩子吃尽苦”的圣母心。
尽管这位妈妈时而大声地斥责,希望孩子专心学习。虽然和孩子在一起,虽然在用心教育孩子,但效果不大,有句话好像是说:大声争吵是因为听不到对方。
把孩子看成承载知识的容器。强塞给他们我们认为的好东西。把家庭当成学校延伸,把自己当成老师是不行的。孩子不光光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很多很多的道理和行为。不能给予孩子成长的教育是失败的。
陪伴不仅仅是在他们身边,更是心灵的陪伴,只有身心上的陪伴才有好的教育效果。
真正陪伴式教育是能够接受孩子的缺点,一路陪伴着,看到孩子们的努力,发现孩子的特点并能共情。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陪伴式教育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全方位的学习机会。
孩子们天生是模仿大师,尤其是对父母的模仿,有句话说的好:大人是什么样的,看看他们的孩子就知道了。
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说:“孩子们从来不会好好听从长辈的教导,但他们永远都在模仿长辈。”社会心理学也强调说,孩子一直社会模仿中成长和进步。
陪伴式教育,充分给予孩子模仿父母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父母会很自然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来。
在这样的互动中,父母也在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做到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断精进
只有陪伴式的教育,能成全彼此,使得孩子健康快乐地做自己。而我们也在其中成长,摆脱焦虑,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