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一碗牛肉面谈美学》
从吃第一碗牛肉面算起,已经吃了三十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了,各种品牌的牛肉拉面都吃过来了,从马子禄到白老七,从安泊尔到舌尖尖,可以说不胜枚举。可是,我对牛肉面的了解和理解也只仅仅限于口舌之欢和那句人人皆知的顺口溜——“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至于它的历史、它的发展历程和它的文化渊源却一无所知。今天早晨,有幸得知有一个讲座,离家特别近,所以,闲来无事,我决定去听一听。主讲者燕兵老师,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听讲座之前我对燕兵其人也是一无所知,而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讲座者的个人魅力,而是关于讲座的主题——审美的日常。我认为,在当今这个追名逐利、沽名钓誉现象很严重的时代,还有人能够认真的讲美学,讲审美,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尊敬的事情。
讲座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很切入主题。对于很多兰州人来说,牛肉面就是日常,正如老师所讲的那样,有很多兰州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吃一顿牛肉面,它甚至成为兰州人的乡情和乡愁——在兰州生活的时候,至少隔三差五要去吃一顿;去了外地最想念的也是牛肉面,回到兰州起码要去吃一碗,说的太好了,牛肉面名符其实的成为了兰州人的骄傲。其实,牛肉面没什么了不起,它甚至卑微的不值一提,兰州有很多这样的面食,就象兰州的臊子面,炸酱面都挺好吃的,但把牛肉面吃成一种文化,从牛肉面里吃出审美,那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已经成为了兰州文化的标签,这些都与近几年来致力于宣传和打造兰州文化的文艺工作者是分不开的。
接下来,又欣赏了很多老师的摄影作品,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他日常中的审美观。正如他自己谦虚的说,自己的摄影作品并不一定很专业,但是处处却有着自己所理解的闪光的美。是啊,“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当下,应该是摄影空前繁荣的时代,基本人人有一部手机,而现在每个人的手机功能都足以拍一张好的照片,但好的摄影作品多吗?真的不多。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品味,摄影者本身的审美品味限制了作品的高度,那是你拿什么样的器材都难以弥补的,提高审美品味才能够让你在生活中扑捉稍纵即逝的美。
记得第一次接触美学这个概念还是刚到兰州上学的时候,学校专门设一堂课叫美学课。那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来城市求学,心里装着很多美——田野之美,黄河之美,山川之美,唯独不知道这还是一门学问。那时候学专业课是很枯燥的,手工制图,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等,说实在的,如今你所能看到的漂亮的高楼,那富有流线型之美的桥梁和隧道,在设计和施工之时其实并无美可言的,只有枯燥。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好点了,电脑制图省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刚开始画图的时候,当一幅图画好后那图纸都黑乎乎成了老照片了。那时候我也曾质疑,我来学习的专业是建筑,跟美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美学听起来很美,但上课听老师讲的时候并不美,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听者能够听明白是需要有极大的耐心的。有时候老师让欣赏画,有时候老师让听音乐,印象最深的就是听《梁祝》,刚开始,我很难将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串连起来,但渐渐的就会明白一点——美渗透在我们的日常。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美,艺术需要美,比如写一首诗要压韵那就是韵律美,注意节奏那就是节奏美;写一篇书法作品需要美,传承之美和创作之美;一幅画需要有美,先撇开那些专业性不谈,至少让外行看起来赏心悦目;建筑更需要美,如果城市的桥梁和高楼全都是一个样子,那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卖菜也需要美,那些把菜品拾掇的整齐美观的商贩生意都会好过一些,美食文化更不用多说了,现代人追求的早已经不是吃饱,更需吃出美感,吃出喜悦,如果人人都怀着一颗喜悦之情,怀着一颗爱美之心去对待任何事情,我想,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温馨,更美好一些呢?
听了这次讲座,突然触动了我,写下一点小小的感受,对自己也是鞭策和鼓励。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