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11 | 为什么有间隔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不要集中练习!
我在前一篇笔记《学习力-10 | "后刻意练习"时代到来(上)》里提到集中学习会快速遗忘,应该改成间隔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才会使学到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这样的改变在现实中也许会被很多人反对,因为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了:当练习有间隔、与其它内容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将花费的努力也将成倍增长,但收效可能要在较长时间之后才会显现,而且以前靠集中练习获得的快速改善以及确定感都不见了,因此它会让你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回到集中练习的方式。
集中练习带来的快速改善以及确定感,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地方找到例子。例如,外语培训的夏令营、针对某项特定技能如excel技能的在线培训班等等,在这些地方,培训内容被浓缩到一周进行填鸭式学习,看上去是一种颇有成效地方法,而且真的能帮你在第二天的期中考试中取得漂亮的成绩,但等到你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你已经忘记大部分内容。
(二)为什么练习要间隔?
但是有间隔的练习,可能看起来没那到有成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有间隔呢?其实是因为这些有意为之的间隔可以让你有一定程度的遗忘,从而让你在下一次练习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回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这种让你耗费更多心血的学习,学习成果才变得牢固。对寺间隔练习的这个效果,脑科学也有相关的研究证实:大脑对于新学的知识一开始是存放在短时记忆区的,从短时记忆区转移到长时记忆区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关于新知识的记忆痕迹被大脑加工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所以,为了让所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给这些新学的知识足够的时间,而在这个足够的时间给足之后,再一次练习,会触发巩固效果,进一步强化记忆。“足够的时间”+“再一次练习”,也就是间隔练习。
关于间隔练习的这个原理,有一个相关的实验研究对此进行了证实。实验人员挑选38名住院外科实习生,分为两组,参加显微手术的四节课学习,内容是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都安排了教学和实践内容。第一组被安排在一天内就上完全部四节课——正常的在职培训就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组也是上一样内容的这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在最后一节课结束一个月后,研究人员测验实验对象,无论是哪项学习内容,第二组的表现都超越第一组,而且第一组还有些实习生不仅在测评项目上得分很低,还有16%的实习生手术失败,未能完成手术。
(三)如何迁移应用?
迁移到教学中,这个研究结论启示我们:摒弃“全部教会了再教下一个”或者“全部学会了再学下一个”的观念。因为,“教”只是老师教学的其中一个环节,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注重教不注重练“是很难教得有成效的;”学“也只是学生学习的其中一个环节,不是学习的全部,”只注重学不注重练“是很难学得有成效的。对于老师,不仅“教”和“练”要相结合,而且要“新教新练”要和“新教旧练”相结合,练习要整体规划,滚动训练。对于学生,不仅要“学”和“练”结合,而且要“新学新练”和“新学旧练”相结合,波浪式前进、滚动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