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37

2023-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3-9-5 三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为政篇第21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一章传达了孔子的一个政治理念,就是用孝悌的家风去影响政治的发展。
在春秋时代读书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政,就是做官。做的官职越大,这个能力发挥的就越充分。所以说学而优则士,是当时读书人一个非常普遍的风气。
但是孔子呢,随着他设帐收徒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他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有人就问孔子,“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或”就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某个人,我们简单的理解为有人对孔子说,“奚”就是何、为什么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从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但是我们查一查,今天这个尚书,在今天版本的尚书里边并没有这段话。那是不是孔子自己杜撰了呢?应该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出现了焚书事件。除了那些种田的占卜的书以外,其他的这个古代的文化典籍都被烧了,流传下来的呢,大多是不完整的。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对论语的学习呢,也大概可以了解一下古代文化典籍,它这个发生发展演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所谓的经典,实际上大多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后来有人根据记忆补充的,所以都不够完善,也不够完整。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尚书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孝乎”,首先就是发出感叹,说做人要讲孝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果把这种风气施加到政治上去,那也是为政。
“是亦为政”,就是这也是讲政治。在孔子看来不一定当官是为政,那不当官呢,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也是为政。所以说可以讲政治无处不在。我们今天也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把每一个家庭建设好了,那么就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孔子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最后一句,“奚其为为政?”就是何必一定要为政治而政治呢?或者讲,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呢?“为为政”,为政就是从事政治,那为为政呢,就是为了从事政治而从事政治,那就是单纯的政治活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认识,显然更加深刻一些。
孔子通过提倡孝悌,从而影响民风,进一步影响政治风气。在我们前面一章中,实际上已经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孝慈则忠。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只是孔子所独有,古代许多政治家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关就是我们讲的是家国同体啊,实行的是宗法制,把家庭这种观念迁移到政治上就是治国,那么把政治上的治国理念迁移到家庭中,那就是齐家,两者是相通的。
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

张居正直解

奚字,解作何字。为政,是出仕而理国政。鲁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或人问于孔子说:“夫子有这等抱负,正当乘时有为,何故不肯出仕而理国政乎?”盖当时季氏擅权,阳虎作乱,不能尊信孔子,故孔子不肯轻于求仕,而或人不知也。

《书》,是《周书·君陈》篇。友,相亲爱的意思。孔子不仕之意有难以告人者,故只托词以答之说。汝疑我之不肯为政,岂不闻《周书》所言之孝乎?他说“君陈”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推此孝友之心,以为一家之政,使长幼尊卑都欢然和睦,肃然整齐,无有不归于正者。《书》之所言如此。这等看来,人处家庭之间,能帅人以正,就是为政了。何必居官任职,乃谓之为政乎!盖所谓政者,只是正人之不正而已,施之于国,使一国的人,服从教化,固是为政,修之于家,使一家之人,遵守礼法,也是为政。这虽是孔子托词,其实道理不过如此。所以《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亦是此意。然则人君之为政,若能以孝友之德,修身正家,则治国平天下之道,岂外是哉!

李零讲解

这是孔子还没当官时的事。当时,有人劝他出来做官,孔子说,《书》上都讲了,孝友就是为政,我在推行孝友,这也是为政,何必非得当官,才叫为政。这也是推亲情为政治的想法。朱注说,此章所记是定公初年孔子还没出来做官时的事,有道理。我们估计,其讲话时间大约在前509—前502年之间。

孔子引《书》,见《书·君陈》。《君陈》作“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君陈》属于《古文尚书》,大家不敢信,所以把它称为《逸书》。(孝也是政治)

〔按〕张居正和李零的讲解互参。

华杉论政治

什么是政治,“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你自己行得正,就是最大的政治。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从孔子到孙中山,代表了中国人对政治从传统到现代概念的理解。所以政治不是当官权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国之政治。

去年看一个电视演讲节目,一个北大法学系的女生演讲,她说年轻人如何改变世界?或许我们说自己弱小,没有力量。但是我们有一个最大的政治,就是自己不要变坏!我毕业了,当一个法官,我就不要变坏。

什么叫参与政治:自己不要变坏,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政治贡献了。

〔按〕我不能改变世界,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孙中兴勘误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我们后人如果不查回原书,就不知道孔子的回答哪些是引用《尚书》的话,还是整句都是。所以,有些书就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当成是《尚书》的话,这是从汉唐以来就有的断句法。可是,查回《尚书·君陈》,只有“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这样的话。最后一句“克施有政”和孔子这里说“施于有政”略有不同。可能是版本不同的问题,也可能孔子记错了。根据这里,孔子说到“《书》”云之后,应该先赞叹了一声“孝乎”,然后才开始引用原文,如此这般,断句就应该是“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孙中兴讲评

孔子在这里的想法体现出“政治领域”是“家庭领域”的扩充和延伸,“家为国本”,所以能“齐家”,就自然能“治国”,甚至“平天下”。可是,历史事实也出现过不能“齐家”,却能“治国”的例子(“平天下”的例子几乎没有),有些男性政治人物并没有做好“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可是可以是尽责的政治人物。这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角色冲突”,不同领域的身份要求会让当事人有着左右为难的困境。当这种角色冲突的情况出现时,当事人的道德优位顺序的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当孝子?还是当贤君?这就是上章讨论过的“舜的困境”。当然,在帝王专制时代,忠君至上,没有让当事人有困境和选择的空间。

现在的人有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后果和不同的责任承担。真碰到了角色冲突,您会怎么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