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扶贫的那些问题(13)
这几天和同事下乡,主要针对上级调研期间反馈问题,查看具体整改落实情况。几个乡镇走下来,感觉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人认为问题整改成了纯粹的纸张游戏,靠着文件资料安排任务、完成任务,而对基层长期潜在的问题忽略不见。
如果只是简单的整改方案没有起草、整改报告写得不具体、行业数据没有填到档卡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整改往往与工作实际无法契合,很容易陷入材料空转。而基层最看重的问题,恰是行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两不愁三保障”还有没有问题。
我总想,能否换个角度,把村级问题台账交由乡镇一级统一汇总整理呢?早在2017年到村里当第一书记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想法。确切地说,村级并不具备整理和保管档案资料的现实条件。之前靠村级整理档案,耗费了太多精力,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试问,前一两年村里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理出来的工作档案,眼下还有看得勇气和必要么?很可能成了毫无用处的一堆废纸。
越是镇村一线,越是面临琐碎且具体的工作。受困于以往的惯性思维,很多问题被卡住壳无法推动,明晃晃地放在那里没人解决。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无论哪个环节疏忽误判,哪个岗位断茬敷衍,其最后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最典型的莫过于开会间隙常有人因琐事中途出入。若是会议内容老三套地照本宣科,倒还无碍;若是布置重要工作、强调具体内容的时候,也能毫无畏惧地借故离开,那么如何确保会议精神得到有效贯彻,甚至还会遗漏掉关键环节,导致整体工作陷入被动。
工作推进离不开会议,但会议成本正在节节攀高。越是任务繁重、节奏加快,对会议的要求越要严格控制。部分干部热衷于开会,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大谈空谈,天天疲于开会陪会,有没有具体的任务和主旨,不仅拉长了开会时间,也让与会者云山雾绕,以至于沦为搞形式、走过场。
同样,许多报送的文件资料中,常常暴露出在办文方面基本常识的短缺与不足。比如文件格式不会排、文件体例被错用、字体大小不规范、标题语言太随意等等。在办公方面,要打印文件却遇上没有油墨了、网络中断了、电子文件找不到了。诸如文件种类、格式排版、呈签报送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要求不严格、操作不规范、质量残次不齐等现象。
如果细想,包括发展产业和项目建设,纯粹的施工作业量并不大。曾有人言,扶贫项目多数只有40天左右即可完工。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在从前期的谋划、设计、批复立项、实施招投标,到现场施工、资金划拨、工程验收、公示公告、审计决算、资产移交等办公环节和操作流程上,这些工作量实际上都属于行政办公范畴。村组、乡镇、行业等单位需要反复走程序,标准不停调整,要求不断刷新,常常出现环节卡克、打倒重来的状况,以至于多数项目的推进节奏是杂乱不可控的,那么要形成一整套流程完整、节点规范、逻辑合理、前后对应的项目资料,可谓何其难。
这些问题并不是扶贫业务问题,而是最基本的工作常识出现能力不足和效率不高。要把基础工作打扎实,必须下大力气从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干事态度、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强加练习。没有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作支撑,整体工作必将是举步犹困、毫无寸功。
所以,脱贫攻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是对现行体制机制条件下各个工作环节和工作流程的再考验和再提升。只有从大局出发,各方力量资源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只有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大跨越大提升,才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稳固有力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