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感悟自由写每天写500字

你的小康,我的牵挂(一)

2019-07-17  本文已影响11人  水木空影
你的小康,我的牵挂(一)

雨后的清晨,天空一碧如洗,窗外不远处的山头笼罩在薄雾之中,有一种神秘的朦胧美。哄着“赖床”的儿子穿好衣服走进客厅,正“将就”着穿鞋子,只听窸窸窣窣的开门声传来,儿子一张红扑扑的小脸儿转过来看着我:“bobo(婆婆)~~~"。“嗯,是的,外婆来领宝宝了!”我笑着给出肯定答复,儿子瞬间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脸儿,婆孙俩很快”打成一片“。

简单洗漱过后,急匆匆下楼,掐着时间赶到单位打卡、拿东西,就近扒拉一口早餐,开上自己的老爷车直奔“亲戚”家而去。一路上,我就想,脱贫攻坚这些时日,我与三位原本素不相识的乡亲结成了“亲戚”,也与这三个家庭成了熟门熟户。同曾经结过的若干亲戚一样,我们从相互见面到你我认识再到彼此熟悉,也经历了一个不短的时长,不得不说是令人感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的三位老乡“亲戚”各有特点,一个家里有大事小事必会给我吱一声,另一个开口必问“有啥好政策,记得关照我”,还有一位要么不言传,只要言传必然有棘手的事情在等着。我也是农村困难家庭出身,了解一些同贫困农民朋友打交道的门门道道,第一次上门就表明态度:我们有缘结“亲戚”,你的小康就是我的牵挂,我们共同努力。不过,“小话”说在前头,发家致富这事儿,我只能帮忙、无法代替,还是得你攒劲、我用力。你日子过好了,我们都高兴;你日子过不好,又错过了好机会,受累的还是你自己。

三个亲戚的“当家人”都还明理,一说就通,很是好了不必要的纠结和繁琐。一晃四个年头过去,大家配合比较默契,需要我用力攒劲的,不用多说,全力以赴;需要他们积极配合的,也没有二话,不知不觉间,大家成了知根知底的老熟人、老朋友。为这,他们送我一句话:你办事,我们放心!我也回敬他们一句话:你们努力,小康有希望!

你的小康,我的牵挂(一)

在我所结过的“亲戚”当中,其实大多数都挺可爱的,他们有自己的小狡黠,也有其本色的大淳朴。从根本上说,与他们打交道,我的总体感觉是:

第一,得交心。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那种,而是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是他的亲人一样贴心,不一定是物质上付出多少,也不一定要精神上要多么“高大上”,而是“细水长流”般的你心中有我、我眼里有你,谁也别把谁当外人。

第二,得办事。与贫困群众结“亲戚”,看起来是在帮助“亲戚”,更多的是在历练自己。从小在农村长的还好一点,很多“一碗米”长大的小伙伴就要“从头学”,从说话、办事开始学。“亲戚”们需要办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一般不会太大,但对他们就是“天大的事”,你用心用情用力把事办好了,啥都好说;你不办事,或者答应了办不下来事,他们会有看法,这是人之常情。

第三,得讲理。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讲理不是哪一方的事情,是双方都要做到的事情。讲理的前提在于,要研究透彻“亲戚”的情况,家庭内部的,家庭外围的,所有的信息越详细越好。这样做的直观好处在于,对他足够了解,能找准帮他的切入点;更深层次的好处在于,大家都知根知底,啥都可以“摊在桌面上说”,藏着掖着这一招不管用。

走完第一家已经搬进城的“亲戚”,接着在绿树掩映的山路上穿行半个来小时,在村活动室接了驻村的新同事,一块儿直奔第二家“亲戚”家而去。不巧的是,“亲戚”到临镇压菜籽油去了,只有“亲戚”媳妇在家。我们也是老熟人了,见过面,该说的事情说清楚,“亲戚”媳妇热情地端来自家新摘的青脆李招待我们,留我们说说话、聊聊家常,进一步得知了家里的近况,如同一家人那样。看看午饭时间将近,又要留饭,我们坚辞而出,原路返回。路上想着一句话:这一千多天,到“亲戚”家的时候比回家看老的时候都多。面对这份责任,心里也就坦然了。

你的小康,我的牵挂(一)

坦然归坦然,肚子确实饿了,回来顺道回老家,让母亲做一碗酸辣爽口的土豆丝面填饱肚子,接着赶回县城,到第三位已经搬迁入住的“亲戚”家“串门”。这家“亲戚”夫妻俩都在外务工,大儿子已入伍,家中的老人上街了,只有小儿子在家。

了解了一下小朋友的学业情况,“擅自”给他布置个任务——暑假期间,必须读完两本书,收假前我来检查。读懂了,有奖;没读完,或者没读懂,可不行。小家伙挺懂事,也挺有信心,愉快地答应了。

走出小区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今天的天气真是好啊,不冷也不热,正适合外出走走。这不,走着走着,就感觉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