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深淵~1

2019-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MABEL梅

by mabel zhang,2018/8~2019/11

這篇文擱置很久了,開了頭,一直寫不下去。這次藉著二美發起的挑戰賽,看看能否完成。或許也是自己的一個結,無論逗號,句號,抑或省略號,並不知道也不勉強。

說到直觉自己的恐惧,源於幾年前看過的一本書,詳細談到恐懼與危險,談到如何感受,識別,面對,自保。面對恐懼看來是個相當困難的課題,以至於一年多過去了,才有機會重新撿起這個話題,與恐懼的深淵互望,重拾勇氣,去面對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恐懼。

或許那源於最初離開母體離開子宮,剪斷臍帶然後斷奶,離開媽媽的懷抱跌跌撞撞開始學步。或許,是除了哭鬧,開始牙牙學語,學著等待,延遲滿足。然後入園,入學,工作,離家,婚戀,生兒育女,周而復始。

長大的過程並不容易,對有人來說甚至格外艱難。因為總要面對喪失總要經歷哀傷,有人繼續前行哀而不怨,有人滯留原地,依然如嬰兒般哭泣,無力無奈,渴望有人依賴。或許皆因恐懼吧,恐懼分離,恐懼獨立,恐懼未知,恐懼不確定,包括恐懼親密,也恐懼孤單無助。

~~~~~

今天一早出門加班,微微的雨,清冽清爽。刷了輛單車,匯入週末依然在奔波的人流。騎上單車,總會把我帶回學生時代,平時都坐在車里,窗外景物貌似一樣。可在單車上,有些感覺會穿越而來,如耳邊的秋風路邊的黃葉,啟動某種嗅覺,聞到熟悉的味道。多半,那是過去的味道,如同似水流年的那塊小餅乾。

恐懼感也許會隨時襲來,不約而至,讓我們覺得猝不及防。社會新聞越來越頻繁報道各種惡性事件,每每讓人愈發惶恐不安。

上海杀妻藏尸案一审宣判丈夫死刑。

约车平台,连续两名女性乘客遇害。

大悦城,突发一男子持刀四处砍杀。

中国女留学生国外被闺蜜男友杀死。

凶案,暴力,听着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很多无辜的生命因此消逝,很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或者幼儿失去父母,令人心碎的哭泣久久回响。热点新闻转瞬即逝,带给我们的伤痛和震撼却无法那么快愈合,或许对受害者亲人来说,那是之后漫长几十年里,都要去面对的惨痛。

所以,當危險襲來,我們需要一套属于和平年代普通人的兵法。很多日常生活场景都可能包含危險,會觸發恐懼的觸角,比如陌生人的搭讪,处理雇员裁撤,应对纠缠不休的前男友……

面對恐懼,意味著我們要一起探尋人性的深渊。嘗試依靠直觉透視人生。每人心裡要必备這樣的生存手册,學習预测危险,关键时刻可以救命,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

面對危險時,也許恍惚以為在看悬疑片,有时又会恍然觉得,今天是不是你我身边,上下班路上,地铁里车库里就曾发生类似场景?原来,我们曾与危险甚至暴力威胁,就这样擦身而过却浑然不觉。倒吸一口凉气,不由感慨,或许下次我们未必能有如此幸运,躲过一劫?

我们其實會因為防御自我的虚弱,防御关系中的恨意而忽略身邊的危險。但我们也能善用直覺,觉察危险逼近,更能保护自己。所以“危险是感觉出来的。直觉比思考更能洞察事物。关键时刻,若感到恐惧,尊重它,就可以救命。”


所幸,我們會发现,原来每人内心都蕴藏了巨大宝藏~直觉,只是我们一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弃之不用,白白浪费了它不断发来的珍贵信号。重新打开我们的感受触角,重新接受自己身心的各种信号,更真实面对自己包括自己的恐惧,反而可以更安心更健康地生活。

直觉可以逐漸被磨煉,不僅用於职业生涯经验,也可以用於日常。很多人从惨痛成长经历中浴火重生,成为可以自助,也可助人的专家。對有些人來說,遭遇過暗无天日的童年,依然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可以重新塑造自己,可以享受生活。

關於這方面的國內外臨床案例很多,試錄幾個,讓心理學更多走入生活。


秘籍1,當我們深处险境时……

有個白領女生,晚歸,發現被尾随,男人上前搭讪,跟著上楼。女生礙於情面,沒有呼救,沒有拒絕,引狼入室,遂遭遇凌虐。

可見,拒绝成为受害者比很重要。90%以上危险都发生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子,放心前往的场合或者从无差错的情景。可就那一回,因为经验,自信或人情,让自己成了恶性事件主角。危险並非猝不及防。臨床上的暴力研究预测过形形色色犯罪行为,包括谋杀,跟踪狂,潜在暗杀,被拒的前男友,性格孤僻的枕边人,愤怒的前雇员,连环杀手。不仅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我们每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直觉预测危险。我们生来就能分辨自己是否身处险境,内心都有個优秀守护者,适时提醒危险降临,指引我们安然逃离。没人能永远不受内心暴力能量的蛊惑,它是人类一部分,不光存在于我们周围,也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

安全,只能靠自己。自己的安全,必须自己做主。保证自身安全,不能指望别人。直觉把我们本能与外界相连,摆脱理性束缚,直觉會做出令人惊叹的正确预测。人类暴力行为像一幅巨大拼图,暴行发生前已有无数碎片,痛下杀手那一刻,其实是拼齐了最后一片。我們會发现,所有细节其實都有迹可循。拼齐所有碎片前,就已经可以看到整体轮廓。暴行多半都目标明确,理由充分,至少对行凶者本人,是这样的。

國外有個孩子,十岁聽到枪声。他亲眼目睹精神失常的母亲射杀继父,而之前,家里也暴行不断。於是,他從此被迫磨练生存本能,观察蛛丝马迹,努力保护自己和妹妹九死一生。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刑偵專家。穿越时空的回忆包含了某些惨痛记忆,伤痕累累,思绪飘回,他曾多次成功识别危险信号,无意中多次化险为夷。那是后果发生前可监测到预兆。所以,感到恐惧,是事关个人安危的关键因素,重要性却常被低估。

秘籍2,直觉是最高科技。

有個警察,夜半下班,順便走入常去的便利店。一閃念,他覺得莫名不安,惶恐,遲疑了一下還是進了門。裡面正在發生劫案,一個同事已經身亡,他也瞬間被枪杀

生死攸關,他放棄了直覺傳遞的危險信號。科技不能拯救世界,机器不具备此能力,只有依赖直觉,才是我们真正的资本。這樣即便身处悬崖边缘,也能抓住通向安全的绳索。自然界最杰出作品,就是人类大脑。危难之时,它总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將直觉提升到全新高度,創造奇迹。逻辑推理如同缓慢步行,直觉則像飞行腾空飞翔,直冲云霄,省略了冗长的中间过程。

直觉是基于认知发展的神秘反应,可以调动我们的既往经历,预测能力和感官信息。進行处理加工,就是所谓的预测进程框架。禅宗大师铃木說,初学者大脑空无一物,不受任何束缚随时准备接受,感受,质疑,拥抱一切可能性。所以,古往今来,新手總有好运。直觉也能帮我们逃离险境,破解迷局,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臨床顯示,幾乎所有的随口一提,都是真心话。相对于动物,人类总是拒绝探究,拒绝危险信号的指示,因无视而让自己沦为受害者。為何受害概率为何如此高呢,恰恰因为我们特别善于忽略直觉的意义。相信直觉,答案就在其中。這些原本早被当事人牢牢掌握,可我们任凭那些细节飘过。武断否定直觉,直觉失效,就容易走霉运,后果可能令你无法承受。直觉作用强大,但如果被否认,就会变得势单力薄,无法再帮到你。

秘籍3,神奇预测。

曾有國外案例,報道了一個被连续十五年监控的变态追踪者。他反復跟蹤某個明星,寫信,電話,定位,跨國追隨偶像。安保專家受聘分析他,卻也沒有充分證據。某次,專家開展例行分析討論,有位助手突然靈光乍現,覺得他會出現在明星度假地。他們做了周密部署,蹲守數日,終於捕獲疑犯。

所以,我们要相信,其它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重要经验。因為其實,我们与危险分子有共同之处。心理学認為,我們大可不信犯罪心理的存在,因每人心裡都有邪恶的部分。人类内心普遍存在憎恨与破坏的需求,也有保护和同心协力的欲求,还有毁灭与杀戮的衝動。

这种生命状态是从互相合作,彼此竞争的自然法则逐步进化而成。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会有暴力与谋杀发生。所以想要真正有效预测防范暴力伤害,只能接受犯罪之人同样归属于我们这些有人性的普通人,而不是潜入我们内部的外来者。

fbi专家在《与魔鬼战斗的人》中写到,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尼采也这样说。

我們或許會好奇,那些暴虐魔鬼怎样诞生的?他們多半有著艰难困苦的童年,可怕糟糕的父母,反復被虐,遭受身体暴力,精神忽略,人格侮辱。這都是成年暴力犯罪的伏笔。所以,消灭暴力须从每个婴儿出生开始,只有从小体验过爱与尊重的生命,才懂得如何去尊重其它生命。

更多罪犯并非经历异于常人。他們有强烈的控制欲,源於在混乱暴力家境中成长,父母失职疏于关心孩子,控制成为他們预测他人行为的唯一方式,补偿自己不受认可尊重的童年。越是强烈刺激,越可以激发控制欲。

儿时经历固然影响我们选择,但暴力的过去并不代表暴力现在和未来。童年不幸也可铸就成年辉煌。很多艺术家,科学家,政治人物都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比如克林顿,就曾被继父用枪威胁。

遺憾的是,许多在暴力中长大的儿童會带给人们黑暗,把更多暴力宣泄在下一代,他人身上。所以,我們强调童年影响,深入探究人类共性,這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們會接触到很多童年遭受暴力折磨的孩子,长大后报复社会。他們的童年格外不幸,表面和常人一样,甚至更加友好热情,但只要分辨出其细微危险信号,就能感受到其真实意图。他們面对残忍场景面不改色,毫不在意,心中没有一丝波澜。帶著早期創傷經歷,有人沉溺于暴虐的快感,有人成了公众安全守护人。這,讓我們繼續思考人类命运轨迹的多样性。

秘籍4,以直覺為眼,識別救命信号。

夜班飞机上,一男子侃侃而談,終於成功吸引某位女士的注意力。男子順利搭訕,他們一路攀談,似乎很快不再是陌生人。然後,落地,男子藉口搭車,入戶,實施暴力犯罪。

由此,我们知道首先要识别,然后才能避开危险。就像智者不与恶犬同道,我们也可以選擇不与恶人为伍。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有些事,只有先被相信,才能被看到。先熟悉危险的表现,才能有效避开:

比如,有人喜歡强拉关系。安全是人際考量的第一准则,而一次次看似无礼突兀的拒绝,却可起到保护作用。

有人會大摆迷魂阵。所謂迷人,往往是被错误鼓励的一种能力。

還有人堆砌细节,我們要想想,琐碎细节与当下谈话情景有关吗?

有人習慣給別人贴标签。我們要琢磨贬低,质疑的意味,是否很容易被激发反驳,然後糾纏在一起無法脫身。

還有的,擅長放情意無價的高利贷。聲稱被欠人情,难以拒绝其要求。

有人會主动承诺各種,完全无视你的拒绝,不斷侵入你的界限。


正常情况下,对你没任何企图,不想从你身上获利的人不会贸然接近你。直觉一定是对某种迹象的反馈,是衷心为你着想的。为何我们会沦陷于那些毫无来由地献殷勤,甜言蜜语,那些无形的霸道操控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价值感稳定充实的人,会自然抗拒类似侵入人际边界的言行。有時,黑色幽默,恰恰是一种真实表达担忧的方式。

直觉有多重信号,依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有所区别,恐惧,忧惧,怀疑,犹豫,迷惑,第六感,预感,好奇心……莫名烦躁,反復思慮,身体不適,惊异不安。所以,不要一味拒绝,嘗試保持开放心态,考虑這些現象出现的原因。世上从没有万无一失的对策,遇到的危险不同,没有标准答案。顺从抑或反抗,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判断策略是否合适。听从直觉,讓我們自己能把握关键信息,聆听心声,就拥有了掌握全局的智慧。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