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

产品现象学:回到产品本身;产品思维的磨刀术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Alhep

产品现象学:一种训练产品思维的方法,又称为产品思维的现象学分析。这套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产品人在设计产品时,看到产品的更多的呈现方式。

让产品思维紧紧围绕产品本身,摆脱那些“不讲产品”的产品思维。

本文是发起一个产品思维的转向:回到产品本身

产品思维完成这次转向,将形成一个产品思维的MVP最小可迭代版本。转向后,后边很多的细致渐进的工作需要细化。

不关注产品,最终导致产品思维萎缩

产品经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可是具体到产品经理应该具有那些核心素质?怎么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如何训练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如何定义产品经理的职责等等,大家很难有统一的说法。

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家绕开了产品谈产品思维,用一些概念、热词、来替代产品思维。也可以说,现在市面上的产品思维还处在跳大神的巫术时代。

很多讲产品思维的文章、课程、书籍,东拼西凑一些热词、名人段子等等,拼凑在一起称之为“产品思维”。这样的产品思维听听就算了,根本没法用,什么“同理心”“用户体验”等等形而上的概念,听着很对,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落不了地”,提升不了真正的产品力。

这类“产品思维”学久了,反倒会导致产品思维的萎缩,最终产品力退化。

如果一个产品人头脑里有过多的与产品不相关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对产品越来越钝化,就是因为被这些不相关的东西误导、限制、蒙蔽。

不谈产品谈产品思维,仔细想想确实有些滑稽。

但是,为什么人们提这些跟产品不沾边的概念呢?

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产品本身的认知维度,因为不知道如何分析产品,反倒强化了对“热词”“概念”的热衷,成了一种强化闭环。

但是,这些词的效果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品来体现的,所以“产品本身”是绕不过去的。

良好产品思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转向:转向产品自身。一旦开启了这个转向,产品思维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可持续迭代的。

为什么要屏蔽这些概念

“产品思维”沦为玄学、鸡汤,其根本原因是产品人的思维对象错位了。很多概念先天不具备贯通性,无法落到产品上。其他产品成功的模式是基于其产品的特点的,暂时借鉴可以,长期、系统的看这种不加思索的模仿会造成产品的臃肿复杂化,逐渐的偏离最初的方向。

很多关于“产品思维”的概念,比如同理心、痛点、用户体验、行业趋势之类的概念,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形成了这些概念。这些概念或多或少的与产品有关,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从这些概念出发去决策产品设计,只能笼统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议。以其抽象、笼统性是替代产品思维,在实践中必然导致无法落地、能力无法提升等诸多问题。就像一个本来无确定解的数学题,如果作为产品人长期纠结于这些概念,期望从中获得产品能力的提升,无异于缘木求鱼。一方面会牵扯大量的时间精力琢磨这些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概念会遮蔽我们的产品真相。久而久之,产品思维成了谁都觉得重要、谁也说不清楚的玄学神学。

比如,同样是信息问答类APP,由于细分领域的不同,作为健康问答和知乎上的事件问答,有很大的不同。

说白了就是这些“概念”“模式”是不能用的,我们没有必须加以屏蔽。哪些从产品本身获得的认知才是我们可以用的。

哪些概念、案例、观念是需要我们摒弃呢?

几乎所有我们在网上能够见到的关于产品的观念都值得我们怀疑。那你可能要问,这是否太极端了?,并没有极端。因为产品思维这个绝对个性化的思维根本就无法在互联网上兼顾公共性和有效性。

排除了这些最后剩下的才是我们做产品所应该关注的。

最近有读者咨询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创新规划,希望获得一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帮助。然而真正有效的理论方法在产品本身,并没有哪个公共理论比得上产品自身的价值。

什么是产品现象学

产品思维一些热词、观念、案例,未经考察便盲目应用,造成产品思维的梗阻和萎缩。产品现象学就是为了克服这种产品思维的悖谬。

产品现象学指的是使用现象学分析产品思维的方法。

产品现象学的宗旨就是:回到产品本身,在产品自身找到产品设计的所有可能。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现象学?

现象学是一套关于“看”的方法,可以参考文章《什么是“事盲”?为什么说现象学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现象学的普及比扫盲更有意义。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为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等的显学,建立更为扎实的基础。以期让这些显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应用和发展。

现象学更像是各个学科的磨刀术,让其更加锋利有效。现象学是一种赋能,让各个学科更加的严谨更“科学”。

产品现象学就是对产品思维的思维方式、思维对象做现象学分析,摒弃一些无法应用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回到产品本身去寻找产品设计的更多可能性。看似产品现象学放弃了很多思维对象,而实际上放弃的是一些无法使用的观念、方法。产品本身是产品思维的不竭源泉,一旦回到产品本身就相当于开启了一个大千世界,比靠概念、案例堆砌的“产品思维”丰富无数倍。或者说不是无数倍的差别,而是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差别。

摒弃了产品以外的观念,并没有让我们思路狭窄,反而会让我们看到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这是最有价值的,也是一个正常产品人所应该具有的思路。摒弃掉哪些遮蔽和梗阻,正常的产品思维才可以显现。

产品现象学并不是给出你如何创造产品的方法和理论,产品现象学要做的是指导“如何回到产品”“如何发现产品的丰富性”“如何摒弃一些俗套”等等,更像是一个教练,而不是替你做什么事情。

产品现象学是产品思维调焦技术

在产品现象学看来,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分析、诊断、设计、调整产品对用户的呈现形式。

这个呈现不仅是实物上的产品体现,而是结合了用户的可能视角形成的使用关系。

产品现象学的工作基本上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关于产品”的概念、观念、文章、书籍做充分的考察。将这些围绕在产品周围的观念【存而不论】,暂时屏蔽。

第二部分就是屏蔽掉“未经考察的观念”之后剩余的关于产品的直观对象,是我们产品现象学要分析的对象,基于这个对象的分类、结构、组成、特征来设计产品。

这个工作有点像透镜的聚焦效应。将关注点聚焦在产品上,更重要的是现象学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持续的在“产品”上,能够良性迭代逐步深化。

有所看有所不看,聚焦于产品,就要有相应的看“产品的方法”,这个主要是专业领域的事情。

产品外部的概念、热词、段子、知名案例,这些本身可能是中性的没有什么阴谋恶意,但是如果产品人将过多的注意力聚焦于此。会严重影响产品思维的敏锐度。

也就是说,产品现象学就是一种产品思维调焦技术

产品现象学相当于产品思维的磨刀术,让产品思维更有效,产品力更锋利。

产品现象学是产品思维的精进之路

产品现象学不是一个明确的方法理论,而是一种思维风格。其价值在于实际的思维中的不断训练迭代。

产品现象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任何时候任何产品只要我们用产品现象学就会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视角。

产品现象学号称回到产品本身,也就是说他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而存在。必须结合实际产品项目才可以体现它的价值。

现在征集【产品现象学实践应用】项目,用产品现象学指导一个产品的优化、迭代创新。

希望用产品现象学做提升产品思维的朋友可以带产品参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