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2018-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长水虫

        首先声明一下我读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正版《山居笔记》,不存在盗版印刷的问题。再有我对余秋雨先生是十分仰慕的,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千年一叹》等著作,看过他的一些访谈节目,为他宏大的历史观、深遂的思考力、凝练准确的文字所折服。正因为出于对余先生的尊重,我才认真拜读了他的大作,才有了下面的发现和思考。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读书时,我们要怀着审视的目光,质疑的态度,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读《山居笔记》中《脆弱的都城》一篇,余先生在说到扬州的繁盛时,引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写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命”。初读只感觉两句的尾字都是仄声,再思“薄幸命”作何解?赶紧查了一下,才知原句当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把“名”字错写为“命”。这也许是排版人员的错误录入,也可能余先生在校勘时因这是常用的简单易识字就没太在意。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余秋雨这样学富五车的文化学者也难免有这样的问题。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无独有偶,在下面《天涯故事》一文中,写到宋代大文豪苏轼被一贬再贬,从荒蛮的惠州漂洋过海来到黎族人生活的海南岛,本来已做好棺木,选好墓地,打算死了葬于一片椰林之下。可乐观的性格和善于发现美的天性又一次让苦难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奇特经历。余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苏东坡几首诗词,其中有首《纵笔.其一》写到:

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哪知是酒红。

因我以前读到过这首诗,记得是“一笑那知是酒红”。到底是“那”还是“哪”呢?我从网上查了一下,原诗中是“那”字,但此处确有“哪”的意思,表示反问、否定的意思。为了弄清这两个字的区别,我专门在一个诗词软件上检索了一下,结果显示哪字多出现在元明清三代诗人的诗词中,比苏轼稍晚点的南宋有用哪字的,如谢驿在一首七绝《纪事》中就有一句“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但苏东坡的诗词中多用那,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这里的“那”也是反问的语气,没有用“哪”,我猜是“哪”在当时是个流行词汇,作为士大夫的苏轼不屑用此词。而经过元曲的发展,到了明清两代表示反问的语气,否定的意思时都用作了“哪”!这是我对那与哪两字演变的主观臆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轼诗中的确为“那”,余秋雨先生引用时应尊重原作,而不能根据现在的理解去改动,那样的话,古书中的那些通假字都要被换掉了。

        在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中有这点儿小瑕疵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出现错别字的问题,对于像我这样的凡愚之辈,更是防不胜防。记得前一段时间在邯郸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由于工作忙,给的时间又短,仓促成文,结果差点儿闹了笑话。竟然将题目写成“潜心育人待花开,忘我科研立静土”,这里“静土”当作“净土”,这更通顺也更符合魏老师的本意。还有一处“不动摇、不懈待,不折腾”中的懈待当写作“懈怠”。幸得朋友不吝赐教,指出了错误,让我及时改正。有时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人恒过然后能改”,“知耻而后勇”,先贤们的态度值得我学习和牢记。最近课上给学生讲道数学题,由于我审题不清,讲错了,学生及时给我指出来,我并没有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当即向学生作了自我批评,希望同学们不要学我,要仔细审题啊!

        只要我们怀着一种严谨的态度来教学,来作文,来做事,即使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发现后用心认真改过来就好了,不要太苛求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有些媒体的文字中出现的错字就太不严谨了,有些浮躁的东西在里面!今天是端午节,在一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介绍端午节由来的文章,说伍子胥被夫差所杀并于五月五日投江,其中提到越王勾践时写成了“越王句践”;再有,一公众号报导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阿根廷与冰岛以1:1战平,哨声“想起”,梅西一脚将足球踢向空中,可能是编辑也受到感染想不起“响”字如何写了!哈哈哈!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现在各行各业的压力都比较大,节奏也快,为了完成任务而无暇详加校对就发表了,这样出错就再所难免了。再说了,现在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文字对错问题呢,谁咬文嚼字会被笑作迂腐的,何必斤斤计较呢,错了又怎样,没有妨碍社会发展,也不大影响人们的交流,你错你的,我看我的,各得其乐!但那些大的主流媒体就很少有这样的错误出现,这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文字是一种教化和传承,它的影响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在子孙后代。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五千年,我想这是和文字与文化的世代传递、创新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化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智能输入法正在降低人们对文字的认识能力和感知水平,个性化的输入配置会把使用者的错误字词搭配记忆下来,方便了输入也扩大了错误。这些对于以笔画结体,象形会意为主的汉字来说都是不利的影响,所以现在国家对汉字的书写和书法的培养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不能在学习先进的同时忘了根本,因为文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民族的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尽我的绵薄之力,认真写字,正确用字,准确表达,给我的学生以正能量的导向和示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