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
某个周末,有幸参加了一个年会。
那天没有阳光,甚至有微微的细雨。但会场上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身影婀娜有致,笑声更是此起彼伏。每次这样的热闹是需要她们来增色的,尽管有人在怀疑。转念想,如果没有了那些争相斗艳的花,这场相聚该多么黯然失色。
窗外风剪剪而入,几分寒意,仿佛在提醒大家真实的气候。
晚宴时有个绅士模样的人来敬酒。敬罢离开,同桌的大哥告诉我们,前不久他碰到此人的伯父,那伯父说他:“自从加入了那个叫什么什么的社团后,说话常不过脑,想说啥就说啥,变得神经神经的。”
一桌人听后大笑。我正暗自佩服大哥的智慧,猛然发现几位同桌的笑容有些尴尬。对了,那位绅士加入的什么什么社不正是和这几位加入的一样?
收敛起笑声。寂静。吃菜。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偷偷瞄了大哥几眼,想探究大哥是有意亦或巧合?或者还有其它的?却见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仿佛他根本就是局外人。不过在他移开酒杯时,嘴角露出的浅浅笑意还是让我看到了。
见怪不怪昨晚上,几个异地的文友在群里聊天,其中有个在抱怨,说她加入当地作协以后,失望又失落。有些人一年也没见写一篇文章,却年年是会员,更有甚者还当什么理事,想那理事大概真是用心在“理事”吧。
还说本来对那个协会充满着向往和敬意,以为可以找到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互相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却见越来越多形形色色可笑的事,让自己彻底清醒了。
另一个文友却说,她加入作协以后受益很大。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机会多了。有时候闷着头写,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加入作协一年,参加了三次质量不错的培训,觉得自己学了不少东西。一年时间已在纸媒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听她们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好奇。不写作的人加入作协做什么?是一种荣耀?是为了迎合自己还是迎合他人?又想,管他呢,那都是别人的事。
不过,我要是作协主席,我还真希望大家都来成为我们的会员,反正先交了会费再说。这样说好像很不负责任。别吐槽我!我本来就不是。所以,随便说说。
昨天还看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享受岂能是头衔?》一文,文中说:
现在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而这津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补助。既然是补助,那自然不能算是光荣的事,由此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还举例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下面的落款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那个编辑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看来都是厉害的角呀。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一次,我和某某局的一个副局长在喝茶,正巧有朋友进来,我当即向她介绍说:“这位是某某局的副局长。”那副局长赶忙说:“副局长兼主任科员。”我赶忙附和着说:“是。”并为自己没有把他介绍清楚而满怀歉意。
其实这主任科员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就是一回事。
生活自是无奇不有,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