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我做主?醒醒吧,别再骗自己了

2021-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宇航读书

一 我们真的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吗?

早饭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为什么对同事A笑容满面,对同事B若即若离?

开会时自己有个特别的想法,要不要发言?

下班后去健身还是看电影,或是吃吃喝喝?

回家后和家人有说有笑还是自娱自乐?几点上床睡觉?

仔细回想一下,这些很个人化的选择,是怎样做出决定的呢?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决定吗?有没有受到其它的影响呢?

孩子需要补充蛋白质,喝牛奶能长高个儿,早餐要有牛奶和鸡蛋:早饭决定来自专家的建议;最近流行这种款式的外套,某主播穿上去很有气质,所以你决定,今天穿它了!你的穿衣风格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同事A经常热心帮忙,前天刚刚为我带了份奶茶,我要以礼相待,同事用他的言行影响了你对他的态度;自己的想法很独特,可是大家都在沉默,你也沉默了,从众心理左右着你的行为;下班本打算去健身,朋友打了电话约你吃饭,上次已经推掉了,这次没法再推脱了,只好先放弃健身......

你看,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是“不由自主”的,我们每天都和社会互动着,受社会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

二 什么是影响呢?

影响指一个人用行动改变了另外一些人的行动、感受和想法。听起来很酷吧?影响包含的范围很广,从要不要喝奶茶到是否同意中小学校提供延时服务,以及对其它国家军事行动有什么看法等。

从影响力的大小,可以把影响分为三方面:人际交流的影响;表达演说的影响;媒体的影响。

1.小范围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所带来的影响,范围不大。

它可以是我们和朋友、家长之间的交流,我们试图劝说孩子交更理想的朋友;请不爱喝酒的朋友品尝自己最喜欢的一瓶红酒;向同事表达自己不一样的观点看法,都属于人际交流带来的影响。我们如果懂得了影响的一些技巧和心理,就会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沟通目的,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或采取行动。

人际交流有很大的影响力。韩国曾经有个邪教组织,通过人际交流的策略,使很多大学生放弃了学业,远离了家庭和学校,心甘情愿地生活在组织营造的生活中,并不断为它招募新成员加入。了解人际影响的心理策略,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识别他人试图施加给我们的影响,保护自己远离思想控制。

人际交往影响策略有从众、服从、承诺、互惠、控制资源等,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讲到。

2.演说的影响比人际交流范围要大一些。

它指演讲者单方面的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和表达力,促使观众改变信念,采取行动。

卓越的演说能力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说。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形式的演说。很受欢迎的《超级演说家》,参赛者们用激昂的言辞、生动的事例、真诚的表情,向我们传达着他们的态度。

3.当今社会,媒体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从电视广告,到网络媒体,从杂志到自媒体写作者,网络时代正举行着一场媒体的盛宴。定向推送更是准确地把握着我们的脉博,你只是搜索了一下车型,各种汽车介绍就源源不断推送过来;如果你家里有一个活泼可爱(气得死人)的小学生,你总会收到网课的热情邀约。我们生活在媒体广告的汪洋大海里,多了解些媒体的影响方式,才会自如地在海洋中遨游。

三 面对众多影响,我们是根据什么做出选择的呢?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据态度系统来决定。

态度系统包括认知、情绪感受、行动预期和计划、行动、态度五个方面。

我们以手机为例。看到手机,我们会有关于它的认知,手机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如何使用,价钱多少;手机传送的信息、存储的内容、浏览的页面,都会引起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想用手机做什么,想通过手机得到娱乐放松还是和沟通交流,我们什么时候使用它,用多久,都决定于我们的行动,这几个方面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对手机的态度。态度是综合了认知、情绪感觉、行动的观点。态度是态度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喜欢依据自己的态度行事,天性喜欢为事物做判断。

在刚接触事物之初,我们就已经在描述中加入了评判:喜欢还是不喜欢它。这种评判的倾向,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是常说的顽固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初识一个人,很喜欢TA,就会在接下来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发现TA令自己喜欢的特点;如果我们讨厌TA,就会发现TA的言行有很多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这种倾向性阻碍了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傲慢与偏见》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由错误的判断引发的故事。

四 我们怎样主宰自己的生活?

改变态度系统的某一方面,都可以影响其它的方面。改变认知会改变行为,当我们了解到"戴口罩可以更好地防止病毒感染"时,我们就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改变情绪也可以改变行动,当我们努力让自己从愤怒中平静下来,深呼吸几次后,就不再怒气冲冲地陪孩子写作业了。

环境、行动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一个孩子在积极的家庭中长大,父母常常鼓励他说:“你能行!你一定可以的!”因为这个孩子就有自信面对困难。他会努力学习,他知道通过努力他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有人告诉他考试题很难,他会更加积极准备。当他搞定了难题后,他对自己的信念:“我行,我能行!”更加坚信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也会迎面而上;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灌输了:“你不行”的信念,他就不会主动去努力,因为他觉得无论怎样做,他都“不行”。一旦遇到困难,他也早早放弃。而事情带来的结果似乎也验证了“他不行”的信念,启动了恶性循环。

没有认知和改变,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我们只能在原有的信念里打转。依从着旧的行为方式,收到同样类型的反馈,就像一只落入罗网的蚊虫,挣扎是徒劳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环境的染色。只有我们意识到环境给自己注入的影响,有意识地去改变,改变自己的态度系统,重写认知、行动、思想程序,重启生活,我们的改变才会真正地、快速地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