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尤其是女孩子,不仅要漂亮,有气质,有内涵,最好还是学霸,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可是我们往往无法达成心中对于完美的夙愿,我们会有坏习惯,遇到困难会悲伤,遇到不公会愤怒,会内疚,会恐惧,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情绪,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糟糕。
武志红先生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就是在教会我们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后才能改变自己。我的确不完美,可是每一次与自己的心灵交锋都在教会我成长。
1.你一定曾奋力地想改掉某种坏习惯吧
书中举了最常见的拖延症这个坏习惯作为例子。小刘总是把老板交代的任务拖到最后一刻,甚至不惜熬夜加班来完成,她无数次发誓要改却总是失败。原来她加班的名号被老板和同事赞赏,老板也不曾批评过她的拖沓,于是这个好处使她无法放弃拖延。更深层地分析她拖延的动机,她上学的时候,爸爸会给她检查作业,但是如果她熬夜完成,爸爸即便发现了很多错误,也不会批评她。久而久之,她便习惯性地拖延。
这和我们上学时候考前突击的心理原因如出一辙,毕竟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嘛。我们考前突击过几次,获得了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分数,于是我们就会想——平时不用努力学习了,反正考前好好复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也越来越难,上了大学,甚至工作以后,我们继续用deadline刺激自己,却很难再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了。
那我们要如何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书中提到,想要改变,最重要的是接受恶习,而不要想方设法地控制它,摆脱它,坏习惯不是敌人,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当你工作分心时,告诉心中的那些纷扰的杂念,我会去休息的,但我现在必须先完成手头的事情。一个真正自控的人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如果你苦苦压制,喊一喊“我能行”这样的口号,久而久之,那些坏的情绪不会消失,反而会积累着哪天给你来个大爆发。
改变恶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从最简单的事开始,也许你有很多事想做,有很多事不想做,太多的计划都不如现在就开始最简单的一件小事。
那么第一天,就从工作一小时绝不碰手机开始吧。
2.愤怒、内疚、恐惧,这些情绪都在告诉你,该改变了
愤怒,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这个入侵者是你的父母、伴侣、亲友等亲密的人,你更应该敢于捍卫自己,而不是被爱的名义所绑架,默默承受他们的侵犯,甚至把愤怒转嫁到其他人或者其他事身上,成为一个失控的人。
书中举了一个心理学家自己的例子。他小时候曾经被父亲惩罚挨饿,但他敢怒不敢言,成年后只要面对吃饭的问题,他就会暴跳如雷,比如送餐晚了,比如合作方未能及时安排午餐,直到他找到这愤怒的源头,接受父亲,勇敢地面对童年时的愤怒,他才慢慢地缓和过来。
表达愤怒,并不是伤害关系,而是拒绝了关系向坏的一面发展,甚至帮你认清自己的价值。如果老板利用甚至压榨你的才干和精力,却不给你相应的报酬,你不用压抑愤怒,也不应该像个小孩子一样发泄愤怒,而是富有智慧地处理愤怒,与他谈判,或许他一开始会生气,但你不用害怕,因为最终他会因为明白你的价值而妥协。这就是愤怒的价值。
内疚,也是一段关系中常见的情绪,它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为了不产生这种内疚的负罪感,有些“好人”选择做一个单纯的付出者,选择问心无愧,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出现什么问题都是对方的错了。书中提到,这种逻辑其实是在拒绝接受对方的补偿,把内疚感转嫁到了接受者身上,久而久之,“完美妻子”会吓走丈夫,人们对长期的助人者也只会敬而远之。
一段关系的和谐,有付出有接受,有需要也有被需要,有轻微的失衡和内疚感,才会有更多爱去平衡,这样,我们的关系才能进步。
最后,说说恐惧,恐惧其实在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室友都没有来,一个人住在两层楼的空荡荡的大房子里,除了害怕就是想家,因为我太过害怕,我连出门去买饭的勇气都没有,只敢一个人在家吃从国内带过来的零食。这恐惧是在提醒我,我需要人群,只有朋友才能治愈我的恐惧。后来室友陆续来了,我和同学们也都熟识了,慢慢地我便不再害怕一个人呆着,哪怕后来室友们放假出去玩,我一个人在家,也能安然地入睡。
用书中一句精辟的话来说,我们做不到一个人就圆满了。我还记得高中时候,有一个学姐要出国留学,她好几个月闷在家里准备托福和SAT,考完之后,她又去上学了。我问她,你怎么不在家好好准备申请的事情?去上课压力多大啊,你又不用高考。她只回答了我一句话——I need friends。我猜,她一个人在家里准备留学的事情,一定是有恐慌的,她没有想要去战胜这种情绪,而是接受这种恐惧,理解到自己对人群的渴望,朋友是最重要的,所以她要去上学,要和同龄人在一起。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不是奋力地摆脱和压制他们,而是聆听内心的声音,你想要什么,你是不是需要改变了。
3.理解“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武志红先生在书中反反复复强调,性格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甚至浓缩了我们童年的一切人际关系。成年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都是儿童时代父母或家人带来的或大或小的伤害的投影。
书中有一个极端的例子,说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企业家,偏爱一只丑狗,而妻子呢喜欢另一只漂亮的狗,多次要求他把丑狗撵走,他因此和妻子大吵一架,骂她只知道以貌取人。原来他小时候,长得不如弟弟高大帅气,因此母亲就更喜欢弟弟而忽略他,他根深蒂固地觉得,母亲就是因为自己难看而不爱他。当他看到那只丑狗,他立刻把自己内心的小男孩投射到了它身上。他虽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内心深处他仍旧是那个自卑的寻求母亲关爱的小男孩。
这位先生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你又回到过去了。自卑往往都是源于缺爱,只有理解到自己性格的形成原因,走出内在的自己,了解到自己和父母、伴侣以及周围人的关系,才能突破这种自卑,慢慢地悦纳自己,走向心灵的成熟。
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受委屈的小孩子了,父母是你的命运,过去的经历不可改变,但是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的过去或许有许多缺憾,但你要拥抱这样不完美的自己。而现在你有力量了,只有你自己手中才握着那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只有你自己才有能力一点点地寻找答案,慢慢地改变自己。
说出“我接受”很难,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越逃避,阴影越重;越勇敢,阴影越轻。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自己不满、受情绪困扰的人去阅读,去体会。
希望每个人,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试图对抗痛苦,理解,感受,接受自己,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