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之畔 再见辉煌

洱海之畔 再见辉煌
罗帮义文/图
在苍山巍峨的怀抱中,洱海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滇西大地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大理千年的风华与变迁。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是历史与现代共鸣的诗篇。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洱海的清澈也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州洱海保护指挥部应运而生,如同一座坚实的灯塔,引领着大理人民走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保护之旅。

初启航:使命的召唤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州洱海保护指挥部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式挂牌成立。它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设立,更是一场关乎洱海未来命运的深刻变革的开始。面对洱海日益严峻的水质问题,指挥部迅速行动,以断然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吹响了洱海保护的号角。 “七大行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从流域截污治污到生态修复,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河道综合整治,每一项行动都精准施策,直击要害。而“八大攻坚战”更是犹如雷霆万钧,以雷霆之势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从水体改善到湖滨带建设,从智慧洱海建设到公众参与,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成效显著。

风云激荡:全民护海的壮丽篇章
在这场洱海保卫战中,指挥部不仅是决策者,更是行动者。它凝聚了全州上下的力量,将洱海保护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大理人的心中。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学生到老人,洱海保护成为了一种全民共识,一种自觉行动。

记得那些日子里,洱海周边,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手持垃圾袋,沿湖捡拾垃圾;或深入村庄,宣传环保知识。一场场以“洱海清、大理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激发了无数人的环保意识,让“全民护海”成为大理最动人的风景线。
指挥部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科技手段,智慧洱海系统如同洱海的眼睛,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这片水域。水质监测、蓝藻预警、应急响应……科技的力量让洱海保护更加精准高效,也为全国高原湖泊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大理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从探索到典范
洱海的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指挥部也曾面临诸多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指挥部不断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总结经验,指挥部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洱海保护体系。
大理的洱海保护经验,如同一颗种子,在全国的湖泊保护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鉴大理模式,共同探索高原湖泊保护的新路径。洱海,不再仅仅是大理的洱海,它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湖泊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常态化保护:使命的接力
随着洱海保护工作的深入,水质持续改善,生态逐渐恢复,洱海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洱海保护,从应急治理转向了常态化管理,这标志着洱海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州洱海保护指挥部,这个曾经冲锋在前的“急先锋”,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但说再见,并不意味着遗忘。指挥部虽然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使命,但它对洱海保护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在一线忘我工作的人员,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已经化作了洱海畔最坚实的基石,守护着这片碧水蓝天。
铭记与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当我们站在洱海之畔,望着那片碧波荡漾的水面,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感激。洱海清了,大理兴了,绿水青山正成为大理最宝贵的财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带动着大理经济的发展转型。 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些年,为了洱海的清澈,有多少人默默奉献,有多少人日夜兼程。我们会记得,洱海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
洱海的故事,是大理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换来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洱海的未来,需要每一代大理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将这份绿色遗产代代相传。
再见,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当州洱海保护指挥部缓缓合上历史的篇章,我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洱海的保护,将步入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化的新阶段。而指挥部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将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蓝色家园。 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地说一声:“再见,州洱海保护指挥部!”这声再见,是对过往努力的致敬,是对未来希望的期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洱海会更加清澈,大理会更加美丽,绿水青山将永远是大理最耀眼的金山银山。
洱海之畔,风继续吹拂,波光粼粼中,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奋斗的身影,在向我们微笑。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大理人民,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勇敢前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