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之将至

2023-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我儿上小学时,他们班男生互相称呼便是:老张、老王。

我二十岁时,给自己取的笔名之一便是:老姐。

老,原本是一种尊称,老师、老板、老公、老婆,都与年龄无关。

年轻人爱个“老”字,是喜欢它的沧桑感,有岁月的痕迹,如老朋友、老酒、老手、老地方,都是与这个世界初初相识,缓缓厮磨。

现在,当你真正意识到老之将至,“老”这个字,就简直需要避讳了。

小时候听程琳唱《趁你还年轻》,总感到一种老夫对少妻的爱意:

趁你还不需要翻来覆去证明你自己

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到后来才意识到,所谓奋斗,还是落进了急于,并反复“证明自己”的窠臼。

而现在,无非是“你做什么什么就是你”,所谓“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成就了今天的你”。

以前有个邻居,老太太特别慈祥,有次劝我们隐忍,莫与恶邻相争,讲了许多退让的方式,最后说:我崇拜你们年轻。

当时我觉得她用词不当,应该是“羡慕”吧,何来“崇拜”呢?

“羡慕”者,近在目前,还有机会伸手探取;“崇拜”者,远在天边,已是此生无法企及。

最近她这话,总是在我耳边回响。

意识到年轻只能“崇拜”的时候,便是老之将至了。

去“养生公寓”之前,我想象的是老人家会把私人物品都带过去填满空间。

去了之后才发现人家完全是轻装简从,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痕迹。

可见我还是满脑子物质的缧绁。

“养生公寓”由从前公款消费的场馆改装而成,特别具有反讽意义:无论怎样汲汲营营一生,从这个世界一件一件拿走的东西,终归是要一样一样放回去。

有一篇谈老年痴呆症的文章说,人的记忆如同沙漏,年轻时往里面装的东西,到老了便会倒过来,迅速地漏出去。

财富不也是如此吗。

年轻时拼命挣钱,到老了拿钱买命。

“养生公寓”的租金,是比孩子上私立幼儿园的学费高,比北上广的房租少。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不够支付的话,可以把自己的住房卖掉或做反按揭。

时间、物质与金钱,有时候是一种并非等价的交换关系。

年轻时追求简历美德,年老时追求悼词美德。前者是拼命把自己打磨成合适的器,期待赏识,以“求”的姿势向世界索取;后者是努力让自己散发出能量,期待认可,以“给”的姿势向世界回馈。

前者趋向物化,后者回归为人。

比尔·盖茨也是在过了中年之后,开始意识到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的区别,返璞归真,转身做慈善。

前不久有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作文刷爆了朋友圈,标题是《沙漏》:

“但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像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少年不识愁滋味。在他宏大的世界观里,暂时还不知道,时间,应该等同于生命的意义。

PS:以上是2019年5月去参观养老院之后写的。那时比现在年轻,也没接触过更多更具体的老年问题,还没体会到老年人的无奈。现在,4年过去,我对于“时间”,在认知上有了升级。

的确,每天早晨醒来,我都感恩上天又给了我崭新的24小时。但是,时间本身并无意义,就像很多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死”了,TA过的每一天不过是在重复同一天。真正有意义的是个人的注意力,就是你用这个时间做了什么?能否使这个时间的价值最大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