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食药器械的新模式-三权分立、深化改革
部委重组概览:“药、医、保”三权分立
重组产生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医疗保障局(保)三个主体,形成主要职能分别为药品的审评审批,医疗保障和管理以及医保支付的新架构。我们认为此次三个部门既需要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权利寻租的可能性,有利于1)将医、药与支付彻底分开,相互制约;2)提高支付端地位,加快医保支付端改革;3)清晰职能划分,提升效率,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此次改革有望为探索更科学的利用医疗资源,合理的支付模式,及医保控费等问题打下牢固基础。
强势支付端破局,未来影响几何?
本次改革主要超预期的部分是强势的支付部门横空出世。合并人社部医保司和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及获得发改委的药品及医疗服务定价权,医疗保障局应运而生。该部门唯一主要任务即为管理医保支付,未来将更坚定更积极地探索合理的支付模式,如整合“三保合一”,商业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等。我们认为该部有望真正成为破除“以药养医”的手,推广合理用药和器械,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我们预计未来在该部的推动下,1)有临床疗效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支付能力望得到加强;2)辅助用药和医疗器械进一步承压;3)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刚需药和刚需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与其他厂家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者恒强,大逻辑不变
药品监督局此次降级为二级局,剥离了基层执法单元,担任纯粹的药品相关政策发布及审评审批职责。权利机构色彩褪去,专业形象更为突出,与此前药政改革方向不谋而合。药审改革历经近三年时间,已经摸索出一系列成熟政策,我们认为延续“鼓励创新,鼓励优质仿制药” 及审评提速的大逻辑不变,强者恒强的逻辑有望进一步演绎。
风险提示:部门整合速度不及预期;药审改革进度放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速度不及预期。
国务院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国务院新部委改革后,医疗系统形成了以药监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障局为三个主体,主要职能分别为药品的审评审批,医疗保障和管理(主要是医院和医生)以及医保支付的新架构。改革的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我们总结如下:
1)职能归纳合并形成三权分立。三个部门的职能可以清晰明确的划分为“药、医、保”三大方向,既需要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通俗来说“批了药,医院医生可以不用;用了也可以不报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权利寻租的可能性,利于更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及更科学的支付模式;
2)支付端地位大大加强。医疗保障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合并人社部医保司和卫计委基层卫生司成立,化零为整,由司升局,话语权有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职工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管理全部转至该部门下,“三保合一”势在必行。同时合并原发改委的定价功能。参考保险公司(支付方)在美国医药市场的强势地位,我们认为医疗保障局将会是未来深化医疗改革的主要推手;
3)更合理,更高效,更分化。在现行职责清晰明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三大部门将继续深化内部改革:a)药监局隶属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但独立运行。目前改革框架已经完善,有望延续之前“鼓励创新和优质仿制药”的运营思路;b)支付部门拆分独立,地位更加强势,我们预计其在合理支付方面的探索将更为明确坚决;c)我们预计龙头制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在支付部门的干预下,刚需药与医疗器械和辅助用药与医疗器械格局也将进一步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