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人物古代文化

我乐于助人,但不是老好人

2017-03-03  本文已影响235人  小白蓝鹦鹉

费祎是蜀国后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由于出场太晚,大多数人对他几乎没什么印象。少部分人记得他,是因为他在吴国朝堂上打的一次著名的嘴仗。

225年,他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孙权故意让众大臣怠慢费祎,想看看他的反应。不料费祎巧舌如簧,趁机嘲笑了吴国的文武百官一番。在各种座谈会上,费祎不卑不亢,对答如流,令孙权十分欣赏。临别之际,孙权以随身携带的宝刀相赠。

244年,魏国的曹爽兴兵伐蜀,费祎受命率兵阻击。部队开拔前,来敏找费祎下棋,费祎欣然同意,他在战报如雪片般飞来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把注意力都放在棋局上。棋局结束后,来敏说,将军有这么强的定力,一定可以凯旋归来。果然,费祎不久后得胜还朝。一百多年后,有人再现了费祎的风度,他就是指挥打赢淝水之战的谢安。

费祎在蒋琬死后成了蜀国的新一任CEO,在治国理政上,他和蒋琬都沿袭了诸葛亮的一整套做法,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他们都是诸葛亮治国理念的忠实拥趸,这也是蜀国后期一直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

费祎在政坛上平淡无奇,但在社交场合却是众人瞩目的明星。他精力充沛,才思敏捷,口才伶俐,情商极高。他和别人交往,总能投其所好,让对方尽兴,与此同时,他又能做到不误正事。换作今天,费祎就是那种业务能力强、性格开朗活泼、健谈、能喝酒、能打麻将的好同志,领导想不提拔他都难。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调和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蜀国人才匮乏,而魏延和杨仪一文一武,都是难得的奇才。然而他们俩人水火不容,魏延傲慢骄横,杨仪偏激刚强。魏延喜欢耍威风,杨仪就公开和他唱反调,魏延说不过就拿出刀来比划,作出要杀杨仪的样子,弄得对方涕泪横流。两人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到了不能见面的地步,谁都劝不住。

见到这样的情况,费祎坐他们两人中间,分别说上几句话,就能把他们安抚下来,暂时相安无事。诸葛亮生前能够让魏延和杨仪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费祎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费祎的人缘极好,不仅孙权、诸葛亮这样的领袖们欣赏他,魏延、杨仪、董允和蒋琬等各种性格迥异、作风大不相同的人都和他关系很好。

不过,你若认为费祎是那种曲意逢迎、无原则地投别人所好的老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费祎有自己清晰的做人底线。

234年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病逝后,杨仪主持撤军事宜,他派费祎前去通知魏延一起撤退。费祎抵达魏延军营说明情况后,魏延当场跳起来大骂杨仪,并强烈反对撤军。费祎就说:杨仪是个文官不懂军事,我回去好好劝劝他,让他听你的。然后,他出了门骑上马就狂奔而去,魏延想追都来不及。

这个时候的魏延谁劝也没用,他很可能做出什么危险行为,费祎没有做徒劳的努力,迅速跑掉脱离险境。后来,魏延违抗军令,企图攻打杨仪,被杨仪派人斩杀。

杨仪率领部队成功回到成都后,却发现诸葛亮离去留下的空缺并没有给他而给了蒋琬。杨仪非常不满,大骂后主刘禅。实际上当时刘禅给杨仪的官职是中军师,职位并不低,只是没有实权而已。

费祎就跑去劝他,但杨仪丝毫不听劝,反而当着他的面说出后悔当初握有军权时没有谋反的意思。费祎吓了一跳,急忙去报告给了刘禅。杨仪随即被削职为民,流放到外地。杨仪还不依不饶,满口喷粪,结果被抓了起来,他最后自杀身亡。

魏延和杨仪的死,某种程度上都和费祎有关,尤其是杨仪被流放这件事上,费祎扮演了不光彩的告密者角色。我们该怎么评价费祎的行为呢?

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极其讲究“义”,甚至提倡为朋友牺牲自己。有个经典故事,某甲让儿子去自己平时最要好的三个朋友那说“我杀人了”,看他们的反应。第一个直接把他轰出了家门;第二个给了他一些盘缠,让他赶紧跑;第三个让自己的儿子出来扮演他,替他死。然后,某甲说,第三个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别觉得这个故事的价值观太变态,实际上在古代真的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事。《史记-刺客列传》里的荆轲、聂政和专诸等人都是感于对方把自己当朋友,就拿出命来献给对方。最狗血的剧情来自古龙写的《小李飞刀》,李寻欢竟然为了自己的好朋友龙啸云而把林诗音让给对方。

为了维持感情,对朋友付出是正常的,但是那种无底线的付出,就无异于愚蠢了。与此同时,那些要求朋友无休止地对自己付出的人,跟流氓恶棍也没什么分别,一定要远离他们,翻脸也没关系。还有,不要帮助那些已经放弃自救的人,即使他们和你的关系再好。他们是坠向深渊的巨石,你不和他们分开,就会被拖进黑暗之中。

费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能对朋友有所帮助的时候,积极行动,发现对方不值得帮助时,就收回好意。费祎不告密行不行呢?不行。隔墙有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不及时向上报告,等别人偷偷汇报了,你就摆脱不了干系了。为一个作死的人担负这么大的风险,一点都不值。乐于助人,不代表要当老好人。

如果古龙是今天写那部小说,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吧。

《祖盛啃三国》系列第74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