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散文(2)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11人
陶叶夭夭
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不是我读的第一位诺奖得主。从他的《在轮下》,到《荒原狼》,到读他的诗和散文,究其根源,是他作品的思想性,是他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正合乎当下的我对哲学,心理学的好奇。学识所限,无知鄙薄的我读不了那么高深的哲学、心理学专业书籍,黑塞正好解了这个渴。
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对黑塞的影响很大。他读《道德经》、《论语》,中国历代先哲他最推崇的是老子、庄子和孔子。奇怪的是,像《论语》、《道德经》这些深受外国读者喜爱、被外国学者研究的经典著作,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却对它们嗤之以鼻。
黑塞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提及中国文化,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当然,崇拜很不恰当,应该是为中国文化折服。因为黑塞本人是极讨厌对喜欢的作品和作家抱着崇拜的态度的,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会谈到。
关于中国文化,他说:
在看到中国街道的街景时,很少有人不被中国的建筑风格、整幅场景的色彩搭配、民族服装的细致差异这种美丽的异国情调所震慑,但人们很少去想想,这些东西是一种更高的、早就是习以为常的直觉式的、已然是传统的产物,是这种传统的流露。
对中国闭关锁国的那些岁月,那时的社会与文化现状,黑塞这样评价:
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比我们落后的地方主要在于缺乏完善的外在文明,例如机器大炮诸如此类的东西比我们落后,然而并不能用这类东西来衡量文化。
他认为:
如果我们读一下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五百年的孔子的书,我们不应当把他视为一个逝去的远古时代的稀奇人物,而应当想到,他的学说支撑和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长达两千年之久;应当想到,他的后裔至今还生活在中国,延续着他的姓,满怀骄傲地了解到,与孔子相比欧洲最古老、最有教养的贵族姓氏看起来如同孩童般幼稚。不必以老子来替代我们的《新约》,但是老子向我们展现了与我们相近的思想在异域天空下曾经出现过,甚至更早就出现过了,这会强化我们对文化接受能力之国际性的信仰。
黑塞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可见一斑,正如他说的,不只是这些中国的经典著作,就是那些中国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作为西方学者学习的样板。
前面说过,黑塞是反对把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奉上神坛的,他认为,盲目崇拜对写作人的发展毫无益处。他在给一位日本文学青年的信中如是说:
读者可以随自己的爱好崇拜或蔑视一本书,这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我认为,允许一般读者做的事,写作的人是不允许做的,他不应该毫无保留地崇拜他喜欢的作者和作品,甚至以他们为榜样。您爱我的书,这当然不是过错,但是您的爱缺乏批判性,也缺乏衡量的标准,这对您,对一位文人,起不了多少促进作用。
黑塞是谦逊而理性的。上文这位青年的同学不把黑塞看成一个捍卫真理的英雄和殉道者,只把他看成一个来自德国南部的伤感的小作家。这让青年很不满,甚至和同学发生冲突。对这样的一位铁杆粉丝的崇拜,黑塞毫不留情地指出盲目崇拜不是文人对待作品的态度,崇拜的是自己也不行。黑塞客观地对待读者的评价,认为自己一直走在追求文学的路上。这是一位学者的谦逊,也是做学问的人该有的态度。
学无止境,黑塞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息。在离世的第二天,他人生的最后一本诗集出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59384/729736a6315e8de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