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汉歌(74)——尾声 归葬
前情回顾:(73)——第四章第二节 生死殊途
寒风肆虐,将无数鹅毛般的落雪卷起在半空中飞舞。一望无际的天空和大地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酝酿,益州大地终于在新年的年初迎来了这场大雪。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为偌大的成都平原带来了难以名状的希望之光。
出了成都城一路向西,越过左军营的防区后再往前行不足百里,便是蜀地名胜——青城山了。青城山山势挺拔险峻,风景幽深秀丽,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僻静安宁之所。先主刘备率军入蜀后,便选择这里作为那些为刘氏尽忠的英灵的墓园。死于夷陵之战的冯习和张南等蜀汉大将,就葬在这里。
几十名力士用雄浑低沉的声音,整齐地呼喊着号子,慢慢地将肩上捆绑着的绳索松开。这些绳索所缚着的十几具棺木,也便随着绳子的松弛而又向泥土里下沉了半尺有余。等到棺木被完全放置到墓穴中后,这些力士们便将双肩上的绳索扣结抖开,从棺木上抽回,然后将它们缠在一起,扔在雪地上。
领头的力士转过身来,以询问的目光望向站在送葬队伍最前排的马谡。马谡向他轻轻点了点头,力士首领便指挥着手下一起往墓穴中填土掩埋。此时山林寂静,万物无声,在场之人只听到力士们一锹一锹沉闷的铲土声和最后挪动石板时所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除此之外,四下里静得可怕。一座座坟堆渐渐隆起,冯纶失神地望着眼前忙忙碌碌的一众力士,脑子里却兀自不肯相信陈含已经死去的事实。他始终一厢情愿地认为,眼前所有的这一切一切,都不过是一场迟早会苏醒过来的梦境罢了。
力士们将一块块新刻好的墓碑立在坟堆前面。陈含墓前的石碑上,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笔所书的“大汉成都府西部衙主记室陈含之墓”。当初冯纶因为初来乍到西部衙门怕招人口实,从而没有升迁陈含的这个职位,最终以这样一种充满着讽刺和悲伤的意味赋予了他,冯纶心里感到万分惭愧。他苦笑了一声,感叹着世事的无常。
陈含生于益州本地富裕之家。先帝破蜀后,陈含离开广汉来到成都,因为堂兄陈祇的推荐,到北部衙卷宗室做了一名书办,同时求学于蜀中著名学士秦宓。他为人古道热肠,坦诚相向,但是除了冯纶、黄路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却并没有什么能称得上是朋友的人,更没有多少亲眷可以依赖。望着陈含坟前冰冷的石碑,冯纶不禁在想:“君平,你这短暂的一生里,到底带走了什么?你又留下了什么?”
冯纶悲戚难当。马谡见状走过来安慰他,说道:“伯贤,无论有多少人倒下,无论是谁倒下,我们这些活着的,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
丞相诸葛亮,也呆立在风雪之中,任凭寒风肆意地吹卷着他那已经花白的须发。他凝望着眼前这一大片被冰雪所覆盖的陵园墓地,静静地一言不发。马谡知道他身子骨弱,冰天雪地里极易感染风寒,便凑到他近前小声提醒道: “丞相,雪太大了,你先下山吧。”
诸葛亮先是默然不语。随后,面对着墓园中的无数英灵,他突然朗声诵道:“魂兮归来,复我大汉!”
这是蜀汉军队对阵亡烈士的追魂曲,也是对活着的士兵们最为有力的战歌。马谡、马忠、诸葛乔、冯纶和卓良等人,受诸葛亮歌声所感,都跟着他大声地吟唱了起来。接着,在场的所有军士差役人等,也都放开了嗓子,高声一遍遍重复着这曲写给蜀汉英雄的镇魂歌:“魂兮归来,复我大汉!魂兮归来,复我大汉!”。嘹亮的歌声在青城山上回荡往复,久久不息。
冯纶低下头,默默祝道:“送给你们,已经死去的,正在死去的,和将要死去的战士们。”
众人正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忽然,从山坡下传来一阵十分急促的脚步声。诸葛亮循声望去,却见一名相府的传令兵正气喘吁吁地沿着山路,向着墓园方向飞奔而来。传令兵的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已经被汗水打湿的竹匣,竹匣上插着一支象征蜀汉最高紧急军务的红色锦鸡羽毛。诸葛亮忙带着马谡穿过人群,几步走到传令兵面前,急切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传令兵已经累得面色惨白,大汗淋漓。他将竹匣交到马谡的手中,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结结巴巴地说道:”丞相,参军,大事不好了,南中都督李恢加急来报。信中说,南中豪强雍闓,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和夷王高定,三个人再联结南蛮王孟获,一齐起兵造反了。”
诸葛亮闻之,身子剧烈地一震。手里的帛纸也滑落到了地上,很快便被茫茫大雪所淹没。
(《最后的汉歌》第一卷《暗涌》完)
目 录:最后的汉歌 第一卷 暗涌 全目录
如果您喜欢这部关于三国的小说,喜欢后英雄时代的人生百态、生死搏杀,您可以关注作者,或者简单地点个赞以示鼓励。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