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东汉的道教与佛教犍陀罗艺术的兴盛
时间:公元150—200年
政权统治的是人们的物质世界,宗教统治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集物质和精神于一体的人,也就成为政权和宗教争夺的对象。在这过程中,强硬政权和柔韧宗教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了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好在处于东方世界的我们,无论是佛、还是道,其本性都还十分平和,这种相互作用才不那么剧烈,虽然也曾有过不少血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82cdc905b321d77b.jpg)
宦官擅权的恶果
公元159年,汉恒帝在五位宦官的帮助下诛灭梁氏家族。五位宦官因功受封侯爵,被称为“五侯”。至公元189年,宦官连续把持恒帝、灵帝两朝朝政。“五侯”虽帮助汉恒帝清除了外戚势力,但比外戚更加腐败,飞扬跋扈、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灵帝期间,皇后窦氏家族曾试图清除宦官,结果反被宦官诛杀。而灵帝不但站在宦官一边,且自己也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以供自己享乐,终于在内忧外患中引发了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公元189年,汉少帝在混乱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因争权发生火并被杀,京城洛阳陷于两派乱战,汉少帝被宦官胁迫出逃。凉州军阀董卓趁机攻入洛阳,诛杀了所有宦官;随后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自封为丞相掌控朝政,但因残暴招致各路军阀的联合讨伐。公元190年,董卓焚毁洛阳城,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2年被部将吕布刺杀。其后,董卓部众持续为害长达三年之久,长安城因此毁于战火。时任兖州刺史曹操把汉献帝迎往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到许昌。东汉王朝在向三国鼎立时代的过渡中名存实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6723d84269c5186e.jpg)
北传佛教的起点
虽然东汉末年一片混乱,但科技和文化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更为实用的造纸术;公元121年,许慎完成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说文解字》;约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完成了天文学名著《灵宪》;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创五禽戏,张仲景着手编写《伤寒杂病论》。与上述并行的,是各类宗教形式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曾派人到印度求法,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但佛教最初只流行于统治阶级,被认为它是神仙方术的一种,礼佛的目的是求福祥、延寿命,甚至是为了飞升成仙。直至东汉末年才流向更广阔的民间。受佛教实体化形式刺激和影响,道教的实体化组织也在东汉末年开始出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55148b10f2d16c31.jpg)
道教的复杂起源
我国道教的产生是一个多源、多渠道和逐渐靠拢的过程。众多派别互有影响、又彼此独立发展,没有具体的创教时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始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等,后来受到秦皇汉武的大力推动。道教的真正形成始于东汉末年,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发展的综合产物。早期的道家大致可以分为内丹和外丹两派,内丹主张修身养性、讲究内功修炼,外丹主要是希望通过外服丹药以提升自己。内丹派的早期经典是《太平经》,它提出了由神、真人、仙人、道、圣人和贤人构成的神仙系统,同时配合以天地阴阳,可以简单理解为练气。外丹的早期经典是《周易参同契》,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阴阳之道和黄老自然之理架炉炼丹之法,可以简单理解为服丹药。率先提出道教这个概念的是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也是他最早把老子尊为道教的祖师爷。在传为张道陵所著的《老子想尔注》中,老子被认为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老子想尔注》与前两部著作均形成于东汉后期,被认为是道教出现的标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e5bda9c5c1e43e51.jpg)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太平道”出现于公元170年前后(晚于“五斗米道”),为河北巨鹿人张角在参悟《太平经》后所创,认为“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但张角的真正目的是假借宗教争取民心、组织民众,推翻东汉王朝。在这里,道教成为了争夺政权的工具。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百姓信向之”,十余年间便发展至数十万之众。为了便于管理,张角以方为单位,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公元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率领教众民以“黄巾”扎头、发动“黄巾起义”起义。但由于起义者均为普通民众、缺乏军事训练和毫无作战经验,“黄巾起义”仅历时11个月便被各方势力联合绞杀了。虽然“太平道”在此之后销声匿迹,但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巨大。地方豪强在绞杀“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纷纷拥兵自重,大的军阀则开始军事割据。这其中既包括依靠镇压羌人起家的凉州军阀董卓,也包括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之孙张鲁。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87ae281a7362ef73.png)
成为正宗的五斗米道
约公元142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建道教最早的实体组织“五斗米道”(元代后演变成“正一道”),传因入教者须交五斗米而得名。因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的降命为天师(世人称之“张天师”,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天师之名于其子张衡,衡再传其张鲁。张鲁“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置二十四治”(即也设置了24个教区)。但与以推翻东汉统治为目标的“太平道”不同,远在四川的张鲁与官府的关系较为密切;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击杀“五斗米道”的另一个领袖性人物张修、收敛其部众,最终在陕西汉中实现军事割据,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五斗米道”因此得以幸存,并开始向北方传播,填补“太平道”消失后留下的空白;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分裂演化成多个分支,其中尤以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影响最大,也因此成为道教起源的“正宗”。其后,佛道之争数百年,直至最终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公元2世纪下半叶,当佛教在东亚东汉生根发芽,及至后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形式,佛教在其起源地也在进行着它最后的绽放——犍陀罗艺术。当一座座精美的佛像在那之后传入中国,南亚次大陆上演的不仅仅是贵霜帝国的解体,更有对佛陀的遗忘。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546bbd0a5fbfcfb7.jpg)
模糊的贵霜帝国
和之前的提到的一样,也和今天人们对于南亚次大陆人类文明(印度河文明)的了解一样,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人们对于贵霜帝国同样知之甚少。以至于不同学者根据零星的历史碎片中,对公元2世纪的贵霜帝国给出多种多样的描述。虽然多数人认为迦腻色伽王朝是贵霜王国的第二个奴隶王朝,但起始时间又各不相同。人们能够达成的统一共识,一是公元2-3世纪的贵霜帝国拥有辽阔的版图,首都迁到了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二是大乘佛教的出现为标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诞生了灿烂的犍陀罗佛像艺术;三是进入公元3世纪后,贵霜开始走向衰落,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拉子模相继脱离其统治。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e1a320eae2bd41ba.jpg)
大小乘佛教的区别
与所有宗教一样,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很多派别。约公元2世纪末,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开始从“小乘佛教”中分离出来。对于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将其都理解为一艘船,小乘佛教主要追求的是“渡己”,即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追求的是既要“渡己”也要“渡他人”,主张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即菩提心。因此,相对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更广大无艮,在表现形式上更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在贵霜帝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主要是由于其统治者都来自于外部,在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等级制度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必须大力支持主要众生平等与普度的大乘佛教。在这过程中,《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一大批大乘佛教经典开始形成,并创造了集现世佛、过去佛和未来佛于一体的如来佛,以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音菩萨,智慧深广、最胜吉祥的文殊菩萨,德周法界、行广愿海的普贤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菩萨等一大批具有超人能力的救赎神灵。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5df808a46f5be4c0.jpg)
犍陀罗艺术发展
由于大乘佛教认为在世俗生活中就可以实现修行的目标,因而广泛流行,也使佛像崇拜蔚然成风。起源于犍陀罗地区的佛像制作风格——犍陀罗艺术也逐渐形成。犍陀罗原本是印度半岛列国时代的十六列国之一,位置大致就处在贵霜帝国都城白沙瓦城所处地区。佛教在诞生后的最初数百年里并没有佛像刻画,只是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作为佛本相的象征。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开始创作并崇拜佛像,但最初都以印度民间的鬼神形象为蓝本。犍陀罗地区的人们最先在吸收希腊雕像和浮雕风格的基础上,融汇印度、波斯、罗马和中亚草原等地区风格,创造出现在人们熟知的佛教形象,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征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头部雕刻光轮以显示其神圣,佛及菩萨像有时带有胡须。与此同时,犍陀罗艺术在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基础上,将基座层级加多加高,使圆塔本身成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创造出高耸入云的当今佛塔。
随着大乘佛教的广泛传播,犍陀罗艺术北沿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对北魏佛像艺术影响巨大,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南部则传播到东南亚诸国。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东西方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根据《世界历史六千年》(2018年5月十大“中国好书”)改编。
多谢点“喜欢”。还差2500个“喜欢”(请点左下角的“红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46446/8d514ddd2bc17f9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