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来没有亲近过任何人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莎莎还是莎莎
我幻想过有这么一种生活,朋友在侧,三五不时的可以出来吃个饭聊聊天,顺便聊聊最近近况。这是我羡慕的生活,可我从未有过。

其实每一个孤独的人也都知道自己为何孤独,只不过一个是主动的,所以感觉开心,一个是被动的,所以感觉孤单,而已。昨晚的时候忽然聊起了这个话题,总觉得自己和谁都不亲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许有,或许没有。朋友说他姐姐和我挺像,都是一样的“两幅面孔”,今天也让我突发了这个好奇心,来看一下这个“两副面孔”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在小的时候。两个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小时候都是被送走的那一个,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在亲戚家里都是听话的小孩子,时时刻刻都是表现出一副很懂事的样子,从来不敢有一丝丝自我的意见出来,总是觉得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总想着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内心是为了不要惹别人生气,添麻烦,另一方面是在关注自己的生存,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生活。内心里总是恐慌的。被送走的孩子,内心里也总是会有一种“我是累赘”的观念,总觉得我不应该成为别人的阻碍。

在大一点点,开始生出来自我的意识,开始渐渐有了朋友,可在这这种的朋友圈里,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不真正呢?你可能觉得有些不可相信,这时候萌发出来的自我意识开始做自己,何为做自己,就是打破原来自我顺从别人的状态,改变依附别人的状态,萌发出自我感,可是这种自我感有时候,是害怕别人成为自己的累赘,当别人的脚步和自我不一致的时候,就开始脱离出去这个圈子,总觉得不能让别人耽误我的时间,这种不想别人成为累赘的感觉,又多多少少是在嫌弃过往的自己,也是在觉得自我的不够。是一种对自我的厌弃。

这种无法亲近的感觉又了来自于,不会和不懂得和身边的人亲近,小时候被送出去的经历是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孤独的人,而这种孤独状态下催生出来的是生存的欲望,要么扮演着“我很好,求求你们来爱我”的戏码,要么就是“我只做我自己,你们谁也别想得到我”的戏码,而前者的乞讨式的乞求爱,其实这种往往不会持久 ,这种状态下建立的亲密都是一种虚假的亲密,双方都会觉得很累,而后一种则是纯粹的保护式,以高冷不可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保护。

在生活如何和别人亲近呢?

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的为自己做出选择,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摆脱“乞讨式”的人格。

必要的黏连,有来有往才亲近,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你送我个礼物,我送你个惊喜,生活的交叉,习惯的相同才会是你我更加亲近。

必要的坦诚,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坦诚,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盔甲,学会展现柔弱,坦诚就是让我们看见对方有点“不太好”的方面,同时我愿意接受你的样子。

必要的沟通,不是让大家非要坐下来,正襟危坐的聊天,是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关心,哪怕一句问候的话语,不是及时回复,至少对方惦念这份心意。

决定有无孤独感的不是你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关系的质量,是在关系里觉得温暖,还是名存实亡。

天气寒凉,愿你身边拥有一束暖阳,暖你半冬,剩下一半,用真心感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