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的书评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阁的推荐文章

书评 | 南京人

2023-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Rong大物

【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Rong 大物 文责自负】

着实是应该写一写这本书的。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在我一位好朋友的推荐下,畅读了叶兆言先生所写的《南京人》。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南京人,对于南京自身的历史人文等知识掌握的浅薄,也算是令人发指。有的时候不禁感慨,平时总是和别人说自己爱南京,热爱这里的每一处土地。可是真的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却是一问三不知。既不知道过去,也不知道现在。似乎总是停留在那寥寥几处粗浅且寻常的知识点上,想要和别人聊得更多,却便没有。例如有的时候别人问我南京有什么出名的,或者什么最能代表南京。我思来想去,也只能说出梧桐、城墙、民国建筑群这些。都是大家日常所熟知的,甚至哪怕不是南京人,可能都要了解的多一些。而反之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却并不见得知道的更多。这样是很惭愧的。因为你在这个城市出生,生活了三十多年,寄予了很多情感,理应是对她的了解是出众的。这样的了解可能我们不需要细入到每一根毛发,或知天晓理。但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人文知识,还是要有的。否则外地的朋友来南京,让你推荐去玩的地方你也说不好,到了地方看到些特色问了一些疑问也解释不上,尴尬而蹩脚。就像之前我有一个朋友来南京,我带着他去南京眼玩,在棉花堤下的车。我朋友说:“这棉花堤的名字好,是因为有棉花吗?”我不知典故,不好随意回答,便只能支支吾吾的说:“不太了解。”我朋友便打趣的说:“怎么你这个南京人什么都不知道。”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不是很认真的,但在我这样一个南京人心里多少还是感到惭愧的。想来确实作为一个南京人,对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自然从骨子里注入了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我爱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份爱是真挚的,也是原生的。但有时是否也要反思,这样的一份爱是否也是自私的,粗浅的。因为你口中的爱,无非是爱己所爱,感己所感。而真正的对方,你又是否真的了解。可能回来过想想,这并不是一份爱,而是一种索取。就好比我生长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便是我的。我可以毫无顾忌的享受着她提供的一切。文化、历史、交通、教育、治安、声誉。我未曾为她添砖加瓦,却似乎忌惮的从其获取我所需要的一切,为自己贴上标签。而反过来,我们又为她做了什么呢?甚至连最基本的了解都做不到,难倒还不汗颜吗?

所以在我朋友推荐我《南京人》这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便买下来了。

作者叶兆言先生是南京本地人,其祖父是我国著名文学元老叶圣陶。我在读《南京人》这本书之前,对于叶兆言先生的了解是不多的。这和我平时不爱读书的品性是分不开。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父亲却对叶兆言先生却非常了解。当我提起叶兆言先生的时候,我父亲竟似“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叶兆言先生的祖父,父亲,生平,写作日常,甚至告诉他,他的女儿也是南京当地很出名的作家,等等。我是很惊讶,因为在平时我总觉得我父亲似乎对这些方面并不关心,能知道的如此详细,真的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不禁怀疑我父亲是否和叶兆言先生有认识,但也未曾多问。

叶兆言先生作为一个南京人,对南京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南京的人文历史方面的宣传贡献非常多。我很佩服。先生比我父亲小两岁,和我母亲同年。我在读叶兆言先生文字的时候,常有一种聆听家中长辈说话的感觉。很亲切。又由于同是南京人,说的又是南京,则更有一种同情感。更加有意思的是,我在翻看叶兆言先生所写的《南京人》时,发现先生在九十年代生活在高云岭,恰巧那个时候我便同样生活在那附近,而高云岭几乎是我天天放学要去玩耍的地方。这种地缘的接近,也加深了这种亲切的感觉。总似乎像认识很久的一个故人长辈,并非很远。当然这都是我个人在读书时候所触及的一些情感思念,不需多说。

咱们回到正题。这本《南京人》以南京入题,但并非一本单纯的南京科普文。而是更具人文气质的南京博文。叶兆言先生从自己一个南京人的视角,结合着自己在这个城市生活的轨迹与经历,对南京的方方面面进行叙述与解读。涵盖了历史、人文、地理、风俗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又如我之前所说,本书又绝对不是干巴巴的科普文,让人读的生硬疲倦,头皮发麻。而更像是小说、日记或故事,用生动灵巧的语言来叙述南京的方方面面,让人读的很有意思。

例如说到南京的吃,叶兆言先生便结合着自身生活的经历,讲解了例如马祥兴这样的老字号在南京这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兴衰转变,包括了自己对于这家店的认知与情感。当然也借着马祥兴这样店铺的故事,折射出了南京这座城市半个世纪以来生活的风风雨雨。又如讲到南京的交通,我也借着先生的笔,回忆起上学时期南京满大街自行车的场景。先生所说的自行车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交通足够发达,自行车也一定不多的论调现在也得以证实。想来在这新时代的背景下,南京的交通已由地上转为地下,宽阔的马路替代了原来逼仄的小道,人们家用交通工具也都由自行车变成了私家车,加上共享单车,电瓶车,摩托车等等。确实,当城市的交通足够发达,自行车真的便失去了原来的用武之地,转而成为了发烧友的专业工具了。我还是蛮感慨的。回想起童年至少年时期,满大街自行车川流的场景,那画面感还依然是如此的强烈。这也正是时代兴衰的转变呀。

关于南京的人文,先生借着南京的吃、喝、玩、男人和女人等等题目,仔细的评说了南京人生活日常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有我不知道的,也有我知道。很值得一读。而看着很多类似的日常生活经历被先生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娓娓道来,也是足够忍俊的。尤其是先生自己便是南京人,所以写的更为生动和具体。当读到先生说南京人有一个口头禅是“多大der事”的时候,我是真的笑了起来。想起来南京人真的便是“大萝卜”,没有太多心眼,反正说了就说了,说好就好,说不好便不好,不争不抢,也无所谓。你要是很急了,南京人可真的不急,你要是跳起来了,他确实很可能在旁边一脸嫌弃的说上一句,“多大der事啊”,弄得你很没有脾气。这便是南京的人文,可能不能很懂,但很是有趣。

想来南京历史是不好写的,因为历史相关的知识太多。要是真的编纂起来,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还是回到之前我所说的话,我们未必要知道每一处历史人文知识(当然知道更好)。但我们在这里生活,对这个城市最起码的了解还是要有的。叶先生这本书,便是很好的一本南京历史人文知识读物。且所写的并不干涩,让人读的很有趣味。我作为一个南京人,对南京的了解更多的是立足于当下,对于过去,则知道的很少。如果不主动探究,可以说几乎是一无所知。通过这本书,也算是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很多方面进行了信息补充。例如我原来生活在湖北路,出门只要走两步便到了湖南路十号江苏省军区。但自小我只知道这里是省军区,是部队的地方,有哨兵站岗不能进去。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这里原来是中华民国出生的产房(孙中山先生是在这里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同时汪精卫也曾在这里遭遇过刺杀。这样的历史人文知识补充起来,我从小生活路过的那个建筑,便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单纯的只有一个建筑外壳,更有了历史与人文兼具的灵魂,而我下一次路过它时更会有一种别样的感慨。又如同灵谷寺,在好几年前我曾和几个好友在夏天的夜晚去寻找过萤火虫。当时在灵谷寺的小路里曾经被乱七八糟的蜘蛛网迷了脸,于是我便狠狠地说:“这地方真的该好好的改一改”。而在我读完叶兆言先生关于灵谷寺的叙述后才知道,原来灵谷寺的九层塔是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阵亡将士而建的。门楣上那“精忠报国”四个字,更是蒋介石所题写。读到这,想到了那1937年的南京,想到了我们的国军将士们为了保卫这座城市,在钟山、雨花、中华门浴血奋战的场景,不禁肃然起敬。我下一次如若要再去灵谷寺,一定要好好的去九层塔拜一拜,感念那些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存续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先烈。

例如这样的典故知识还很多。在这个书里,尤其是作为一个南京人,经常会有“哦,原来这个地方是这样”或“居然有这样的一个典故”的感慨,经常会让自己的记忆变得丰满而不一样。其实我是很推荐大家去读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南京人,更期望去读一读。

还是回到我的那个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要热爱她,而不是被她所爱。我们所说的爱,也不应该只是肤浅基于生理情感的爱,还要更多的赋予理性行动。例如去为南京做事,去主动的了解南京的人文知识,去更好的为这个城市添砖加瓦,为南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有幸生活在南京这样的一个六朝古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有着博爱的精神,也有美丽俊秀的风景名胜,我们是要感恩的。尤其是每当我们听到地铁报站声中那清脆的响动,走在中山陵那林荫翠翠的梧桐大道,环绕在玄武湖畔眺望紫峰时,我们的心弦都会被这个城市的美丽所触动。我们更应该去想着我们该为南京做点什么。

最后,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也很推荐叶兆言先生所写的这本《南京人》。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地地道道南京人所写的关于南京的书籍。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对南京有一定的想要了解的欲望,我推荐它,如果你本身便是一个南京人,想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的认知,那我更推荐它。

以上便是我关于《南京人》这本书的全部书评,感谢大家,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