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角哲学之光

变化的时代,如何洞悉一切?

2017-01-30  本文已影响93人  三视角

1. 从变化的视角看世界

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世界: 就像黄河之水从天上来,不停地万马奔腾,万物都在变。

从变化的视角看万物:万物都在流变,都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发展,像物理学的水波,所以又叫波的视角。

1.佛教思想里最为重要的的智慧就是发现一切都在变化。

新婚之后,甜蜜的感觉在变化;赚了一百万时很高兴,但是没有几天后,幸福的感觉开始减少,在变化。

每天的天气不论是湿度,温度,风向和强度都是在不停地变化。桌子上的苹果在不停地变化,它的甜味在变化,它的表面颜色在变化。它被切,被吃进肚子,不停地变化。我桌子上的一本书在不停地变化:我每天读10页,它和我的关系在变化,它的清洁程度因为我的手的缘故在不停地变化。

2.我们每个人自己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一天比一天老,我们的思想在不停地变化,我们的知识的多少也在变化。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变化。

即使对三视角逻辑的认识和应用,我们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前是粗略的三个视角,现在是进入双重的三视角理解事物,进入到一个更加精细的认识阶段。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上也是不停地变化。

3.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也是在不停地变化。

夫妻二人的关系和感情和相互了解的程度都是在不停地变化。一家公司的使命,组织结构,激励制度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在教育学里,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是在不停地变化,老师的教学角色也是在不停地变化。从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现在看来要变化成为引导者, 帮助者,鼓励者。

学生学习的角色也在变化,从前是信息接受者,现在要变成知识创造者,知识的建构者。家庭,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在不停地变化。儒家的人伦关系的理论在历史上也是不停地变化,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的具体历史也是在不停地变化。

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神学和科学的关系,物理学和化学的关系,数学和语言学的关系,等等都是在不停地变化。一切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都在不停地变化。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4.变化还体现在事物属性的自己变化范围。

西瓜是甜的,但是有的很甜,有的一点点甜,有的好像冬瓜的味道。各种颜色都有自己的变化范围。有深红,浅红,土红,朱红各种变化的红色。

幸福的感觉也是有范围的,幸福得要死了,非常幸福,温柔的幸福,安静的幸福感,像大海波涛一样的幸福感,各种各样的幸福感描述了幸福感觉的变化。

痛苦的种类也是如此。有皮肉之痛和心灵之痛。皮肉之痛又有隐隐作痛,剧烈的疼痛,突然的一丝痛苦,长期的病痛。

心灵的痛苦也是多种多样,失去孩子的痛苦不同于失去年老的父母的痛苦,人格尊严受到伤害的痛苦不同于股市失利带来的痛苦,觉得人生无意义带来的痛苦不同于失爱的痛苦。痛苦的种类也是变化多端的。

人的长相,外表,文凭,地位,职位,薪水,成为一个人的一些独特属性,比如教授和一字不识的农民在文凭上形成对比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也是有变化的,有多种多样的。一字不识的农民有的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有的具有某一项很精深的工作技能,这样的一字不识的农民的各自的才能和智慧是有变化性的。

5.所以佛教说,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不变化的事物。所以变化才是事物的真相。

这样,我们应该每时每刻以变化的视角去看万物,去认识万物。这就是佛教的:诸行无常。这是对的,也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的智慧。

佛教不是来自中华文化,而是外来物。在中华文化里的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变易”的智慧。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切的变化。

无论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事物的变化过程本身,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就是任何事物都在对比视角,变化视角,分布关系视角,这三个视角上不停地变化。

那么有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或说我们能否观察到一些稳定的东西呢?佛教说,没有永恒的,就是“诸行无常,万法无我”。

那么这个“常”是什么意思呢?可是易经还告诉我们:“不易”,就是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变的现象和规律。我们要仔细理解佛教里说的“常”和易经里说的“不易”的可能的差别。

下面我们再仔细研究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得到的“不变”的智慧理解。若没有不变,那么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是废物了。若没有不变,我们就无法区分对比两个存在体,就无法论说一个事物,这样知识就没有可能性了,因为知识需要有知识的具体对象。所以如何理解变和不变,是很重要的。


2. 从不变的视角看世界:发现事物的对比本质视角

佛教说万物万事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有“诸行无常”,然后就有推论“万法无我”。就是任何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我们要仔细观察事物和我们的社会实践,看看佛教的“无我”和道德经的“道”,易经的“不易”有何差别呢?

我们先看看一些常识现象。

当我说,高速公路的汽车在飞奔,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增长,公司在壮大,国家在富强,苹果在变味,等等。这里我们是在叙述事物的变化,但是也隐含了一个“不变”的视角。

我看见汽车飞奔,在飞奔的过程中,我是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进行描述。运动是变化的视角,但在这个变化里,运动的主体保持不变:同一物体,就是汽车。这个是不变性。

所以当我们说什么东西在变化的时候,就有一个不变性在里面:就是被描述的物体具有不变性,这个不变性使得我们能对一个物体进行描述。这个不变性就是物体的对比性,或叫物体的本质性。

总结:当我们说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时,就隐藏了该事物的对比视角或本质视角。所以从语言逻辑来说,变化视角不能离开对比视角,对比也不能离开变化视角。知识一定是某个事物的知识,所以对比视角是必须的,这个对比视角是变化中的对比,所以变化不是唯一的视角。变化中有不变,就是对比的视角。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在变化的杂多的现象里发现不变的规律性,比如物理规律,化学规律,数学规律,历史规律,等等。发现这些规律就是发现事物的不变的视角。就是从“多”中发现“一”。就是从变化的视角里发现共性,就是发现规律。

事物的不变性也是常常体现在事物的分布视角里,就是在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里找不变性。比如,儿子和母亲的关系不断地变化,比如母亲照护儿子的时间从小孩到儿子成家是越来越少,两人谈话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但是在这个不断地变化的关系里,有一个不变的:他们的关系永远是母子关系。这个是不变的。我们不能说,如果母亲不爱儿子了,他们就不是母子关系了。

事物的不变性还可以到事物的变化视角里寻找。比如苹果的甜味随着时间会变化,但有的变化慢,有的变化快。就是甜味的变化过程和方式有不同,就是有变化的变化,但是我们能发现,这个变化的过程有不变性。比如一般都是从甜慢慢变为酸。这个是变化的规律性。

比如水流动是水的变化视角,有的水是银河落九天,有的是缓缓地静静地流,有的是滔滔大河直奔东海。但是所有的这些不同的变化视角里有一个不变性:就是水的流动服从NS方程。

事物的不变性还可以从事物的对比视角里发现。这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我们通常说得最多的。比如米饭有各种各样的甜味,但是都是甜的。

从以上三个视角发现的不变性就是该事物的对比属性。或者说我们可以在对比,变化和分布三视角去对比该事物和其他事物,进行区分。或许用物理学比较好理解。当你需要对比两个事物时,可以在粒子的视角上比较他们,就是把两个物体封装起来,进行比较。也可以在波或过程的视角对比,也可以在场或关系的视角对比。

总结:如何发现事物的不变性呢?

我们可以从对比,变化和分布三个视角进行观察,从变化的视角里发现不变性。这是三视角归纳法,就是从三个视角去进行从'多'到'一'的归纳。我们也可以从同样的三个视角去对比两个事物,发现他们各自的对比特性。两种方法得到相同的认识。

比如要对比苹果和香蕉,我们只需要从粒子视角比较就可以了,就是比较颜色,形状,这两个稳定的对比性就可以。我们不需要比较苹果和香蕉的变化视角,也不需要比较他们的分布视角。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红色富士苹果,我们就需要进入变化视角进行对比。比如对比他们的红色的变化视角。

如果我们对比区分一对双胞胎女孩,一般我们需要进入变化视角,困难情况下需要进入分布关系视角才能准确区分。所以外人很难区分双胞胎,而父母则容易多了,因为外人很难了解他们的变化和分布视角,而父母对这些就非常了解。比如父母熟析他们对父母说话的不同方式。这个就是分布视角的对比。

所以认识事物的对比视角,也需要从三个视角进行对比:

1.从对比视角(粒子视角)进行对比;

2.从变化视角(波的视角)进行对比;

3.从分布视角(场的视角)进行对比。

3. 从关系的视角看世界万物:分布视角

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需要从不变的视角,也需要从变化的视角去分析。佛教对世界的万物的生生灭灭的感悟很深,也是其最为智慧的部分,但是佛教否定事物不变的视角。同时佛教还对事物之间的“因缘”,就是“关系”认识很深刻。

佛教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四句话的解释就是:世界的一切事物,不论是物理的成住坏空,生理的生老病死,心理的生住异灭,不论是自然的,人为的,凡是能够成为一种现象的都是由于必然的因缘聚集而成的,就是因果关系。佛教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直接说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会和某些事物发生关联。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来进一步仔细思考事物的关系性。

1.对任何事物和现象,当我们使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使用一些概念组合,这样我们就是在述说一个种类,而这个种类就意味着很多杂多的个例集合,在这个集合里的元素就有相互关系,就是他们共享一个种类属性。这个叫做事物之间的属性关系。

比如我手里的苹果和商店里的苹果虽然大小颜色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苹果,他们之间有关系。任何一个概念就意味着属于该概念的具体例子之间有相互关系。所有的人之间有关系,所有的狗之间有关系,所有的吃中饭行为现象之间有关系。

2.家庭关系,夫妻关系,老师和学生关系,公司职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当我看到鲜花,心中喜悦,这是一种审美关系。汽车行在路上,汽车和路有位置的关系。一粒灰尘落在我的身上,它和我产生关系。当我思考路上的一滴水时,我和水产生关系。当我坐在椅子上时,我和椅子产生关系。

3.关系无处不在。

关系意味着该事物被分布在一个处境里,它对处境里其他事物产生的影响和发生的关系。所以我们叫它为认识该事物的分布视角,也叫场的视角,或关系的视角。

关系视角刻画的是该事物的重要性和影响价值。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分布视角内容,就是它和其他事物不发生关系,那么它是不值得研究的。其实他也是不可述说的。所以分布视角是我们讨论任何事物的必须的视角。

4.观察事物的分布视角,就是发现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对比、变化和分布三视角来发现这个关系。或是从粒子、波和场来发现。比如研究我桌子上的水杯,我们发现水杯和桌子上的饭碗有关系,他们都是容器。这个是从粒子的视角说的。水杯和桌子发生位置的关系:水杯在桌子上面,桌子支撑着水杯。这个也是粒子与粒子的关系。

再如研究桌上的苹果,苹果在变味,厨房的梨也在变味,这两个过程有关系,这是从波或变化的视角看苹果和梨。我们还可以研究苹果和我的关系和梨和我的关系的关系,这是从分布的视角发现关系。

5.如果我们研究一家公司的分布视角,就必须研究:

公司和同类公司的关系,公司和产业链里其他公司的关系,公司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公司对环境的影响关系,公司业务活动中对其他公司的影响关系,公司员工的形象对其他公司员工的影响,对社区群众的影响。公司和政府的关系和其他公司和政府的关系的关联,等等。

==========================

总结:我们必须从不变的视角研究事物,也必须从变化的视角研究事物,还必须从关系或分布的视角研究事物。这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个视角彼此互为预设,互为条件。

我们不能脱离分布视角去讨论对比视角去建立一个本质概念,所以我们不能发现一个普遍的概念适用于任何处境。这就是对一切的普遍的希望适用于任何处境的范畴的存在的否定。

我们也不能离开处境来讨论事物的变化性。总结就是:我们必须在分布的视角里研究对比和变化视角。比如我们不能抽象地定义何为苹果的甜味,因为对苹果的甜味体验不能离开分布视角,就是不能离开苹果和吃苹果的人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