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动思维的进化
认识心智模式:辨识防御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1.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如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的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关于他们的意见所困扰”。心智模式对我们十分的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以及我们如何评价自己。
2.
心智模式左右。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同样是半杯水,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心智模式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心智模式它能够引发行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积极的思维通常会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反之,消极的思维会让你感受到焦虑你会告诉自己“我做不到”的信念。
3.
成长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类似与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提到的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成长型思维是积极的心智模式,而防御型思维是一种消极的心智模式。心理学派中叫自我决定论与自证预言类似。这个理论认为,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男性在择偶的时候会有“恋母”情节会喜欢与自己母亲类似的异性。如果母亲给与孩子无条件的肯定和接纳,那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探索未知的本能也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他也不会把挫折当作“如果做的不好,会被母亲嫌弃”的威胁。在探索的过程中他的能力会不断的积累和成长,这是他的胜任感就出来了,他发现自己有能力应付挑战并对自己充满信心。胜任感使他不断地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变强,安全感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由此形成正性循环。这就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反之,如果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他就会陷入另一种心智模型“防御型心智模型”。他不愿意去探寻世界,不愿意面对难题,以至于看不到现实发生地变化,有时候也很努力但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地“应该如此”地概念驱动的,他很在意被别人赞扬和接纳,所以别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这样就陷入了另一个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的循环。而防御型思维就是阻挡我们走向自我发展的最大思维障碍。
坚固型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1.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仅仅改变了表扬的词语却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德伟克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德伟克教授找到几百名小学初中的学生,先给他们做容易的智商十道测验题。一组学生用“聪明”这类的词进行夸奖,而另一组用“努力”一类的词夸奖,研究人员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里,很多都不愿先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当研究人员安排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都表现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为解难题再也没有了兴趣,他们的表现也随之直线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再有信心。甚至最后,当研究人员让他们在试卷上写下他们做这些提名的分数和感受时,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40%左右的人都撒了谎;他们虚报了自己的成绩,而且都是报高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学生,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这项研究是具有颠覆性的,它证明了:跟我们所想的不同,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他们也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关注点专注于努力本身。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2.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所以就算努力也会偷偷的努力;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是一种帮助人改进的反馈。僵固型思维是一种防御心态,会不自觉的把注意力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性上。这背后也有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他们背后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这种焦虑自然就会把我们的额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
3.
自我,其实就是一个调节包或维修包。当一切运转良好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有太多的自我关注,而是把生命的能量投射到世界本身。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突破僵固型思维:如何正确的犯错?
1.
能力的成长来源于自我挑战。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超出你能力范围的问题,你必须努力去解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答错了,环境就会以某种方式反馈你。最终,你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你的能力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提升,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聪不聪明”,“能力强不强”所形容的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方式能够促进能力的成长。而僵固型思维却要固守“聪明”的形象不愿去面对挑战,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真正便聪明的机会。想要摆脱僵固型思维的核心就是改变错误的认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尽量避免犯错,我们的很多教育都在教人怎么识别和避免错误,所以我们对错误也有了特别多的负面评价。我们很难把错误当作一种反馈,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很容易把错误当作一种失败。可事实上,我们在解答环境提出的问题时,会犯很多错误,试错就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机制。就跟你的能力无关,而跟事物发展进程有关。错误是事情的结果,而失败就会引向别人的评价。把错误当作一种“证明自己不行”的失败时,我们就会回避错误,从而让自我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
2.
管理错误的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原则》中提到桥水公司对错误的态度,就是公司不会惩罚员工犯的错误,而是鼓励员工讨论所犯的错误,为此还成立了一个错误档案,把所有人所犯的错误都记录下来,供公司其他员工学习。作者说:“错误是一定会犯的。如果这样我们惩罚错误,其实就是鼓励大家把错误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机会,这样对公司的损失会更大”。第二种方法是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僵固型思维的特点就是担心犯错,担心犯错其实就是在维护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第三个方法就是制定犯错计划。你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错误会导致你一无所有、家破人亡,那你要小心了。这不是犯错了而是变成了赌博。可是如果你的试错成本是你可以接受的,那你就需要在生活中,给试错留下空间。年轻的时候,是我们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时人生就会因为错误而变得丰富。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1.
《荷马史诗》中提到一则故事,英雄奥德斯回家途中曾经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每个过路的人,他都会抓到这张床躺一躺,如果这个路人的身材比床短,它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就把长的一部分锯下来。这就好像如果现实不按照我们头脑中的这些假设运行,我们也恨不得弄一张这样的床,把不符合我们想法的现实改造一番。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沮丧。
2.
我们把应该思维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对于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我们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例如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是听话懂事的可现实却不是她想的那样。我们要记住愿望和应该思维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以及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我们的愿望。作为成年人你必须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如果你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于这个世界的失望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阻碍。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1.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几乎所有的自我烦恼都有一个“应该自我”的存在。这种思维有一种自我强迫的存在,就来自“我应该。。”的应该思维。如果是自然努力,那么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产生的副产品。
2.
应该思维的完整句式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其实我们心里有太多“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最大的问题。这并不是自发的思维而是一种自发的模仿。
3.
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状态,到追求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里对努力的模仿。这就是应该思维威胁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自我的区别。其实应该思维远远不止于此,这种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中的不同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已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我们的真实情感表达,还会固化了我们的思维。心理学家霍尼的观点:“人之所以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的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我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完美、聪明、美丽、优秀,当我们幻想的自我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的真实自己。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也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1.
《幸福的方法》中提到人有四种思维,现在很幸福以后不幸福的及时行乐型思维;现在不幸福以后也不会幸福的无助型思维;现在不幸福以后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思维;现在很幸福以后也会很幸福的幸福型思维模式。无助型的思维会让自己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的背后,都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在。这种习得性无助背后,我们经常想“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这种就是我们所说的绝对化思维,它的本质跟人类的抽象化思维能力有关。这种抽象化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而绝对化思维就是伤害对象的抽象。
2.
悲观思维有三种抽象化方式。第一种: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判断上。第二种:普遍化。就是以简单的归类法去总结,比如一只乌鸦黑,推演到天下乌鸦黑。第三种: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
3.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中,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比如父母夸一个孩子聪明,这是抽象的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证明的陷阱中,孩子会努力的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回避挑战,这就是僵固型思维。所以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额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实际发生的联系。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操控
1.
约女孩吃饭如果别拒绝很多人都会失落、屈辱、沮丧。可是会出现这些情绪的原因不是女生没有答应这件事本身,而是你解读的方式让你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你会觉得自己真的没有魅力、不够帅。这就是僵固型思维。这些防御型的思维会在某些场景中自动的在你的大脑后台运转。让你觉得愤怒、沮丧也让你再也不想理会这个女生。但,这样的思维并不理想,我们就是会在很多时候用这种不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尤其是你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通过以上的信息你应该知道伤害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2.
自我辩驳的三种方式。第一种:实证式的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想的结论相反的证据。第二种: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第三种:实用式的辩驳。就是问自己“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3.
三种错误思维的倾向。第一种倾向: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我没有魅力”、“没人喜欢我”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相。探究这样的真相毫无意义。第二种倾向: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知道”如果是这么想,你就很难有改变的空间。这三种错误倾向关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维的功能。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它能否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创造型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1.
如果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需要三个条件:落差。河流的落成可以产生张力;河道,控制河流的走向;水源,不断补充水。张力就是目标;行动的方法就是河道;源头的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会造成焦虑,而不会引发行动;如果没有与现实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2.
在《最小的阻力之路》中作者区分了两种张力结构:创造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没有持续的张力。创造结构:它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他有确实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创造型思维能够产生足够的张力的原因是因为:爱。从大的方向说,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创造型思维是把事情分成简单的两部分:第一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第二是,我所面对的现实。只有正式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创造型思维会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想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额鸿沟。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出发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
4.
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1.
你是否会买很多书,却从来不读?;你是否办了两年的健身卡3周后就不去了?;你是否买了很多线上的课程,却不好好听?以前你会以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没法坚持。现在你知道了,买书、办卡、买课,本身就是目的,是位列减轻目标带来的张力来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2.
有一种说法,人是需要积极乐观的幻想,来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希望。但乐观的幻想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感觉到幻想受到威胁时,会通过想方设法不去跟现实接触,来努力保护我们的幻想。同时,乐观的幻想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没有对美好的预期。我们哪来的动力去行动呢。
3.
心理学上有一种把乐观和悲观结合起来的方法,叫心理对照法。这种方法可以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需要再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让我们先想想愿望达成的时刻,在泼一盆冷水,让我们回到现实。心里对照的好处,是既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现实,让目标切实地跟现实发生联系。
4.
彼得.M戈尔韦策,发明了对治疗拖延症特别有用的地思维工具叫执行意图。将你要做的事情用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执行意图也被戏称为“大脑黑客”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计划都没有效果?是因为大部分计划都只是一个笼统地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做什么。一旦你在大脑中植入“如果。。。。就。。。”地语句当“如果”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如果我下班回到宿舍,我就会锻炼半个小时”。
5.
将心里对照法和执行意图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思维:“woop思维”。W--wish,你可以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张力。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P--plan,计划。
6.
人要仰望星空,才能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再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让我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1.
控制的两分法:两个步骤: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前者讲的就是专注精进,后者讲的就是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句话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积极向上进,又能让自己内心平静。大部分的人烦恼,都在于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行驶控制权。只要我们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它应该要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应该思维就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2.
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是考虑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认识到很多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这是一种心智上的成熟。
3.
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如果我们能够把事情背后可控hide部分找出来,并把它们做成计划那我们就不会陷入到焦虑当中,因为我们一直有事可做。大部分人指挥注意到事情是否重要而不会考虑我能控制什么。
4.
控制两分法能够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在所能做的事情上,让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你能控制的。
仔细思考会发现,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它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好好区分哪些地方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控制能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是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了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又弹性的思维特征。
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1.
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有三个条件:张力、河道和活水源。为什么说现实是活水源呢?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是由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进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近的思维方式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的。相对应的是远的思维,是一种关注抽的、想象中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2.
近的思维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翻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活水源的河流。而远的思维,是只关注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你智能看见你想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3.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任职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但,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4.
近的正念思维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所谓描述性的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你只有看到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你能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出路。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时间上,先做事情,然后才会有“有没有用”。
5.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而焦虑,也可以用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我现在能在做什么?我愿意做吗?。这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语言是能够容纳变化的。
6.
《正念的奇迹》一书中提到如何修行正念,专注于工作,保持警醒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具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数呼吸,这是一种有觉知的呼吸: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反复数到十,然后又回到一重新数。要专注于呼吸本身。另一种是: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做的每一个都走都在观察自己的感觉的内心的变化。
弹性思维: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1.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倾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不然很多女的就不会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或是老公没有在听自己讲话。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在别人的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早就知道别人要说什么了。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不断的重复。
2.
人的思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类比禅宗三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某件事情的理解会呈现给螺旋式的深入,到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地本质。B如果认识世界和自我地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弹性的思维。
3.
套用禅宗三境界,第一重境界:把知识当做绝对地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第三重境界: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4.
关于世界或者他人地看法,你可以当作一种知识来看待。只不过你即是这类知识地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地接受者,你即是老师,也是学生。
5.
弹性思维就是承认我们自己地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可能性。 心理学家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地大敌”。弹性思维会有不确定地部分,给改变留下了空间。
6.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适应的方式。一种是同化,就是i用我们地头脑已有地东西,去理解新发生地事情,把发生地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地认知。另一种是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地认知模式,来适应新的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地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地变化和不确定性。弹性思维会不断地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我为发展才会快,你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额东西。所以思维地进化就是承认我们了解地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可能性。
总结
1.
在行动上,我们要改变世界,在思维上,要让思维改变我们;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深刻而复杂。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2.
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什么样地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3.
克服对错误地偏见,有计划性地尝试犯错。你会发现你想的跟现实不一样。
4.
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懂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来设计地,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苦难和不如意;如果你放不下对世界地设想,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
5.
如果你按照外在世界地标准设定自己地目标,就会变成“应该思维”地囚徒。
6.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思维: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7.
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操控:三种方式:1实证式辩驳;2实用式辩驳;3逻辑式辩驳。
8.
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不需要要强迫自己努力,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9.
WOOP思维:wish 愿望 outcome最好的结果 obstacle 可能的障碍 plan计划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10.
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妄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事,却不对能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11.
现实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走近看它,感受它,就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12.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