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需求层面解决问题才是本质
丛老师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背后的匮乏和需求才是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基本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为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让当下好过一点,换一个问题还会是一样的模式。
真正的本质是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找到匮乏的需要,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老公总是让她多存钱,不要乱花,买点什么东西都要问花了多少钱,她感受到了老公的控制,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下去了。
以前我听到这种事情一般就会和朋友有一样的感受,习惯看表面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会有愤怒和评判。
现在我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了,开始学会从心理需求层面看待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要解决老公控制的问题,所以我们常常用到的方式是吵架,指责,抱怨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无效的方式,治标不治本。
真正本质的问题是我朋友缺乏自由,老公一说她,她就会感受到控制和强迫,因为她内心有个限制性规则:别人说什么我就要听,我就要按他的去做。
这时候她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是她内心的规则让她感受到了强迫,她无法自由做自己。其实老公再怎么说,只是嘴巴上说说,他说他的,你可以做你的,谁都没有办法强迫你。
假如她老公在钱这方面不控制她了,但在其他的事情上又对她有要求,只要她内心有这个规则在,她依然会感受到被控制,让她真正不自由的是自己,只有从根源上去满足自己自由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和老公相处的问题。
有关系就必然有需求,人有五种心理底层需求: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感,亲密,所有关系中的矛盾都可以从这五种需求中找到答案。
比如对孩子不写作业生气,表面问题是孩子不写作业导致的,那为什么会生气呢,因为妈妈会从孩子不写作业这一行为联想到以后可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等等,激活了妈妈的焦虑和不安,本质是妈妈安全感的匮乏。
如果孩子去写作业了,一旦还有其他事情能触发妈妈焦虑的,妈妈依然会愤怒,所以真正要解决的是妈妈如何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我们需要多觉察自己的模式,看到自己的需求,并且满足自己的需求,打通一个个卡点,最后才能真正获得轻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