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

安静沉稳,会不会变成一个模子?

2023-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博苑云飞

一位观摩者来信:

在一个蒙班观摩的时候,我们发现女孩在教室里一般是非常遵守规则,非常安静的,老师讲一遍就记住了。比如有两个女孩吃饭安安静静,悄悄交流,吃了20分钟。我有几个问题:

(1)为何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都是不断被老师强调规则的男生?而听话的女孩会被我们忽略?

(2)女孩在教室里非常遵守规则,安静听话,会不会对女孩的性格有影响?

(3)这样会不会培养的女孩都会是一个模板?

云飞:

这几个问题有相关性,都与“规则”、“纪律”、“听话”有关。

先讲一个故事

当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办儿童之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如您第一次进蒙班所看到的两位女孩子一样——孩子们安静、守序、不吵不闹,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情景,确实会让初次见到的成人惊异。

此时,正值二战前夕,一直想创造一个守纪律且忠诚的新国家的墨索里尼,在报告中得知蒙台梭利学校的孩子们“守纪律”、“听从安排”,大为欣赏,认为蒙台梭利教育能为帝国所用,于是他下令推广蒙台梭利学校。

然而没过多久,墨索里尼政府就发现,蒙台梭利教育主张孩子们成为独立的人,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不盲从于权威,自主自发做自己的主人。孩子表现出来的遵守纪律,不是听从来自权威的外部纪律,而是听从了来自自己内心的准则。这与墨索里尼想要的盲目服从正好是对立的。

于是,1933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下令关闭所有蒙台梭利学校。致使蒙氏离开意大利,逃亡到西班牙。

自律与他律有何不同?

一般说到纪律,我们就会想起校规、班级规定、父母的规定、领导的规定,这些规定一般是由权威制定,由学生或普通人来遵守的。

但蒙台梭利对纪律的理解却不是这样。蒙台梭利希望孩子们遵守的不是外在的别人规定的纪律,需要依靠监督来执行的纪律。真正的纪律,是人的自律,是建立起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存在于内心,它无需别人的监督,且因为内心的认同而自觉遵守。

这是蒙台梭利教育当中最难的部分——在孩子内心建立起行为准则。

这样的准则,并不需要很多。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只需要理解并内化的原则只有三条:

第一,不可以伤害自己,要学会照顾、保护好自己。

第二,不可以伤害环境,要学会照顾、保护和环境,它是所有人共有的。

第三,不可以伤害他人,要学会照顾、保护好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不违反这三个原则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孩子们是一个模子吗?

没错,看上去,已经内化了这三条原则的孩子们,不去打扰别人,自己安静吃饭,行为上很像一个模子。但,这难道不是所有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行为举止吗?我们在图书馆、高铁站、音乐厅、参加活动时,看到的那些行为得体的人,他们不插队、不吵闹、手秩序,确实看上去很像。

但如果说他们是一个模子,恐怕我就不认同了,因为那一群人里面,可能有乔布斯、任正非,有乔丹、C罗,有屠呦呦、钱学森,当然,也会有你和我。

真正的个性,并不体现在不守规矩、无法无天、影响他人方面。真正的个性,在内心的独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质疑与挑战,有创造力。

个性张扬,体现在哪里?

蒙台梭利教育,是非常鼓励孩子们张扬个性的,但为什么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沉稳沉静,个性似乎不怎么外显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没有受到压抑时,自然也就不需要激烈反抗。第二,个性更多彰显在精神上。

当孩子们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决定,不同的看法时,老师都会自然认为,那就是你的权利,你的事情,你当家作主——我们看到的就像是最日常的场景,每个人各行其是,好像没有很多“精彩”发生,但又有似乎有很多事情与普通的幼儿园不同——

在蒙班,孩子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吃加点;

可以决定今天选择什么工作,和谁一起工作?

可以决定自己吃多少饭;吃饭的时候要不要讲话,也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不耽误吃饭,嘴里没食物,不会打扰他人,就可以说话。

当别人希望分享,或者加入工作时,孩子不会因为拒绝而被老师批评,因为那本来是他的权利。

这些“自作主张”也许不像在台上表演那样夸张,但都是个性张扬的体现。

在这种环境中呆久的孩子,往往会呈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包括他们在与大人的相处当中。

在蒙班孩子温和的外表下,往往藏着一种力量感。他们回到家里,会去纠正家长的“非规范用语”;他们毕业后,在遇到发脾气的老师,甚至会平和地“纠正”;我在一次观摩时,没注意地面上的教具,就听到一个童声说,请你让一下,你踩到我的教具了;还有一次,因为坐到了不该坐的东西上,也被一个孩子纠正。

守规矩的孩子会不会吃亏?

守规矩的女生会不会吃亏了?会不会不被老师关注?会不会影响她的发展?

我觉得还好吧,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不同、境遇肯定存在差异。

我觉得这不是男生女生的差异,而是内向与外向的差异。

这两类孩子会有不同的活法和成长路径。有一个经典的关于内向和外向性格的解读——外向外求,外向的孩子对外在的需求更多,需要更多关注和满足;内向内求,内向的人,很多东西是内在满足的,他们对外人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他们属于自给自足型。

不过您提醒的对,安静、内敛的孩子,也许方式不同,但他们同样需要关注,老师确实需要留意,不会不会因此而忽略孩子的需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