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故事(十)
编者按:
王老师退休之后写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饶有趣味,可读性强,尤其故事下面的后记或点评,可谓画龙点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题,又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经作者独家授权,即日起推出《王老师的故事》专栏,以飨读者。
王老师的故事(十)
文/王静江
那次新增了若干姓氏
一、 读书与问题
1、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现据普查统计,有5662个。怎么会多了这么多?
2、 小说中,古人对姓名是非常重视的。如:
“来将何名,速来受死。”
“本将军不斩无名之徒。”
“本将军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这说明古人姓氏是不太会改。改也有,如三国的吕布,曾分别给丁原、董卓做过儿子,被人不屑,讥为“三姓家奴”。
3、 据史载:明朝初期,朱元璋搞了个向中原的大移民,光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这里出发的人口迁徙就有812个姓氏,10万余人。
问题:怎么会有八百多的姓氏出现?
二、由此编出故事:
那次新增了若干姓氏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末年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乱。
然而中原地带十室九空、遍地疮痍。特别是战乱的重灾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地带,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西俨然一方世外桃源。它四周被群山峻岭环绕,易守难攻,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巧妙地避开了元末战乱。
同时,那几年山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外地饱受战争之苦的人,听说有山西这一块宝地后,纷纷涌入山西来,定居在这里。
这样一来,当别的地方人烟稀少时,山西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几乎有“人满为患”的感觉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1380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山西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为什么不把山西人迁移到其他省份,开垦无人耕种的良田沃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振兴大明经济?朱元璋正是这样想的。
于是,朝廷出台“免其赋役三年”“户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朝廷只好出台移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要求山西强行迁徙。
“故土难舍”“落叶归根”,中国人向来就有浓烈的家乡情结。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去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大家不愿去,怎么办?即使县衙捆绑捉人,也无法完成任务,因为百姓会上山躲避。
洪洞县的县丞想了个主意。
于是有一天,山西洪洞县各地不约而同地张贴了一道告示,声称凡是不愿意迁移到外地的人,必须于某月某日到广济寺大槐树底下集合登记;愿意迁移者,可在家等候。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信以为真,纷纷前来大槐树下集中,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后回家继续过安居乐业的小日子。
广济寺是个占地一百多亩的大寺院,门前的大槐树下是个十多亩的广场。上午卯时,广场上便集了近万人。
一衙役打开广济寺的边门,引了约五十来人进入寺内,并安撫众人道:“登记工作繁琐,不能蜂涌而入,需一批一批来,其余人稍安勿燥。”
这五十人,排在偏殿走廊里,进去一人,记了姓名、性别、年龄、乡籍后便被衙役带走,然后第二人接着进偏殿登记。
后来带进来的人多了,走廊上站不下,偏殿可以进去多人,一人登记,余人旁观。
刘家村的秀才刘林是第九批进来的,他站在偏殿门口,注意了整个过程,发现有几个细节:
1、有一老人,问及年龄,说是五十,就不再登记,被一衙役带往北边大殿,那里应是有出寺小门的。
2、有一对来登记的象是夫妻,主簿说:“等一下,你俩人一起离开。”
3、他认识的陶家集的五兄弟陶龙、陶虎、陶豹等分别被衙役带往五个地方,如果回家,为何不是一个方向?
快轮到他登记时,已是正午。主薄说:“先吃饭吧。”进来的人不准离开,好在有衙役抬进一筐窝窝头,大家干咽着。
刘秀才看到他的同窗刀玉郎也在啃着窝窝头,就凑到一块聊了下天。
两人都觉得这不是不去移民的登记,应该是强制移民登记。
不要年龄大的,且不让同姓人去同一个地方,要不陶家集的人为什么带去不同地方?那是怕同族人易聚集闹事。
刀玉郎还说,他进来时,好像听见有一座偏殿有人在喊:“放我出去!”
怎么办呢?逃出去是不可能的,他们记得广场周围都有兵丁把守。只好设法让兄弟能移民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登记时不要说同姓同村。
于是他们把这些想法悄悄地告诉了在场的人,让大家商量办法。
刀玉郎的一个叔叔在县衙做饭,正好送窝窝头来,就让他出去时告诉亲友们这里的情况。
下午在另一个偏殿又开设了若干个登记处,登记时,程序也简单了一些,只记姓名,年龄,不记乡籍。未出嫁姑娘,不必登记。
原来县丞要完成任务,必须加紧速度。
刘家村的人第一个登记的是刘二狗,第二个登记的是刘林的弟弟刘森,刘森自报:“我叫柳森,20岁。”
登记的师爷说:“只有姓杨,哪有姓柳?”刘森说:“你没听说过柳下惠坐怀不乱?”
师爷脸红,只得记了。
轮到刘林,他说:“我叫留合林,23岁。”
师爷问:“咋写的liu?”
刘林说:“我是留良侯的后代。”(留良侯即西汉张良)
于是这三人都被带往一个偏殿关押。他们都保留着“刘”姓的发音。
刀家庄的刀玉郎来了兄弟五人,老大报名刀翼,轮到老二时,主薄说:“用笔自己写,省得我写错。”
老二写了个“刀尔”,主薄说:“你们是兄弟?”
老二猛然醒悟:“我姓刁,刁难的刁”。
老三就是玉郎,他刚写了“刀”字,连忙添了几笔,变成“习”(繁体),说了一句:“我姓习,温习之习”。
老四听玉郎说姓xi,就接着写:“席师”,老五写了“冼武”(笔误,他想写洗字。)
结果这五兄弟也被移民到同一个地方。
据说这一天,多出了许多的姓,但都有迹可循,或同音,或同义,或似形。
如:
彭变“逄”、薛改“雪”,
金银铜(童)锌(辛)可换铁,
过西门,进南宫,
上面便成八姓公。
(过、西门、西、门、进、南、宫、南宫皆为姓也)
路边井,茅草房,
随时占来成十房 。
(路、边、井、茅、房、随、时、占、来、成皆为姓也)
分司马,拆诸葛,
两家变六各顾各。
这乃是:
隐姓埋名为哪般
避祸消灾设法挡
(2020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