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之春节的那些事
序 言
在此春寒料峭的季节,谨以此篇暖文慰籍各位超龄儿童迷茫的心!
(一) 春节前:浓浓的年味来袭
记忆中的春节,似乎要从春节前半个月左右说起.因为学校每年都差不多要这个时侯才能放假,回到家时,已渐渐能感受到春节的气息了.集市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天都像是赶集一样,买年货的人们还有做生意的商家,都忙的不亦乐乎,家里开着个小店,所以每天都得在店里帮忙,问价看货,讨价还价,打秤包装,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的。
每天家里都会有很多客人,都是一些乡下的亲戚朋友,来赶集,卖些山货土特产,再置办年货的,天寒地冻的,顺便进来歇脚,记忆中年底的天气总是很冷的,而且还多雨,那时的交通也不方便,我经常看到他们穿的雨鞋上满是泥巴,裤角都是湿湿的。于是他们就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一边喝茶烤火,一边天南海北的聊个不停。山里人性子直,声音也响亮,而且说话还幽默,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喜欢在一边静静的听他们聊山里边的事,谁家的庄稼又被野猪拱了,谁又进山打猎了,谁家又吵架了……特别喜欢听他们讲进山打猎的事,有一次听到他们在讲有人进山时,在雪峰寨一小桥下看到一条大蛇,回家后就卧床不起……那得是有多大的一条蛇啊,能把人吓成这样?雪峰寨,经常在他们口中听到这个名字,我知道那个地方,上地理课时,老师曾指着窗外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告诉我们说那就是雪峰寨---家乡的最高峰。无聊的时侯总会趴在课桌上看着那一年四季烟雾索绕的山峰,多么神奇的一个地方!有一次一阵暴雨过后,赶上泥石流,从山顶上冲刷出一条好长的塌方,平日里总黑幽幽的山峰,山腰上多了一道土黄色的口子,我总在等着会不会有大蛇出来呢?
总在幻想着他们打猎的情景:戴着草帽,穿着雨衣,背着猎枪,带着行囊,后面跟着嗷嗷直叫的猎狗,在枝叶茂密、危机四伏的山林间,蹒跚而行……似乎这样的画面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总希望可以亲身体会下,但妈妈说山里面很危险,不光有凶猛的野兽还四处都有猎人们埋下的捕兽夹……于是我只能打消这念头:就算我还是很想去,但家里却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我也就只能痴迷于玩枪,找我们小伙伴里的领头大哥,费了好大劲,再给了5毛钱,才给做了一把枪。但是遗憾的是,当我把枪给姨父试时,除了听到比炮竹还小的一声响外,再无其它,我多少有些失望,从此领头大哥在我心里的威信大打折扣。而每次也只有在姨父家看到挂在墙上的长长的猎枪咽口水……
除了忙家里的生意,父母还要筹备家里的年货,晚上等到生意收档的时侯经常听到他们在商量着什么货什么货不要卖完了,要留一点自家吃。但是等到第二天有客人问起时又不知不觉的卖掉了,于是他们又要互相数落一番。按照家乡的习俗,有三样年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猪肉,每家每户过年前都要杀猪,然后把肉烧好用盐腌起来,等着过年期间吃。如果是不养猪的人家,则会去买几十斤肉来烧。虽然出生时已赶上好时侯,不像父辈们生活的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猪肉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没什么特殊的诱惑力,但是烧肉时的香味的确是诱人,所以每次家里烧肉时,还是会忍不住挑出最瘦的一小块蘸蘸酱,丢到嘴里尝尝。第二种则是用糯米做成一种饼状的东西,然后染成红色,再用油烧一下,成锥形,像一个红色的斗笠,过年时盖在糕点盘上,圆圆的,红红的,很是喜庆,走亲访友时也用来送。第三种则是一种叫糖圈的小吃,用米打成粉,加水和起,捏成一个个圈圈一样的样子,每次都要在客厅正中支起一块大案板,还要叫来邻居的婶婶娘娘一起帮忙,捏好后还要用油炸好,然后装在一个很大的缸里,过年期间摆在糕点盘上招待客人........因为贮存的好,往往等到来年夏天还有的吃。但做这个东东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在一个很宽的场地支起案板,还很耗时间,所以每年爸妈都要商量好久要不要做,每次都是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又决定不做了。因为家里的生意忙,实在抽不出时间。
这种紧张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这一天。年三十的早上,家家户户都是吃粥的,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叫腊八粥,但是每天大鱼大肉后吃吃粥,我也是很喜欢的,这不是白粥,而是往里面加入了青菜瘦肉花生仁之类的配料。我家的大年三十是只吃两餐的,而中餐就是年夜饭,还是要等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其中则一直在忙生意。
等到除夕的下午,又要开始准备春联了,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小时侯自以为自已字写的不错,于是每年都坚持自已写春联,终于,随着年纪的长大,眼界的增长,发现自已那几下三脚猫的功夫实在不算什么,再也不敢写了,都是去外面买回来。
作为小孩子,过年前,打扫卫生似乎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把家里的桌椅板凳,门窗地板天花都打扫的干干净,焕然一新。当这一切都忙完时,天色已经暗下来,已经能听到三三两两的炮竹声。那是吃年夜饭前祭祖时放的炮竹,按家乡的习俗:吃年夜饭前要先放鞭炮祭祖。先摆上猪头肉,点上香烛,烧些纸钱,洒上酒水,然后再放一挂炮竹,奶奶还要在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每次我都听得不是很清楚(尽管我总是很想听清楚),大意是列祖列宗们要过年了给你们烧钱了,一定要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之类的。小时侯的冬天特别冷,在家里是不会每晚上都冼澡的,大多时侯是洗洗脸、泡泡脚就睡了.但是除夕夜是一定要洗的,洗完后再换上新衣服,除旧迎新嘛!
接下来,重头戏就是看春晚了,基本每年都会守着看完,那时的人们没有那么挑剔,总觉得那时的节目都很精彩,全国观众是不会吐槽的,本山大叔年年都有绝活亮出来,成为第二天大家的谈料,待到电视里0点整钟声响起时,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炮竹声。电视里,窗外,都是炮竹声和浓浓的烟雾和呛鼻的销味,感觉这就是年味,期盼已久的新年终于来到!
我们家乡的习俗,初一早上一打开门就要先放鞭炮的,谓之为:开财门,初一晚上睡觉关门前也要先放鞭炮,谓之为:关财门。但是很多人都会选在初一0点时开财门。
(二) 初一到初九:年味的高潮
除夕的晚上,自0点过后,炮竹声就根本停不下,一阵接一阵的,有时如暴风骤雨般急促,有时又如和风细雨般斯文......总之一个晚上基本是睡不着的(有时干脆就纠集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个通宵),但是初一早上却是精神百倍,早早的醒来,只见客厅的桌上,妈妈已经摆好了果盘,煮好了甜酒,果盘里糖果饼干啊堆的高高的,待到洗漱完毕,妈妈已经在催促着我们去拜年,于是带上一挂炮竹,出发了.年年都是老规矩,第一个去爷爷家.他和奶奶住乡下的,但也离得不远.走在路上,感觉到处都清清爽爽的,天色总是阴沉沉的,初一下雨的时侯不多,但是气温都比较低,四处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略有呛鼻,却闻着很舒服,地上到处是放爆竹过后留下的红色碎纸片,有点乱,却很喜庆.路上行人还不多,却个个都穿着干净整洁,面带微笑,认识的,则大声问句新年好,不认识的也会含笑点点头,算是互致问侯.到了爷爷家门口,是先不能进去的,要先放炮竹,放完炮竹才能进去,向爷爷奶奶问声新年好,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而爷爷奶奶自然是乐开了花,也会笑吟吟的回祝我们学业有成,健康成长,然后给我们每个派一个红包.再招呼我们坐下喝米酒吃糖果瓜子,而奶奶又进厨房去忙活了,不一会,又端出刚刚蒸好的糕点,给我们每人盛好一碗肉汤,帮每人夹一块年糕放到碗里,一次又一次的叮嘱我们趁热吃。按家乡的习俗,去到任何一家拜年,都是先上果盘(装些饼干瓜子糖果)喝甜酒(自已酿的米酒,酒精度数很低,用开水冲着喝的)然后再上肉汤糕点(都是自已做的,要先放锅里蒸好才可以吃,很多种类小时侯不怎么吃,但现在已经吃不到了)肉汤(每人盛一碗肉汤里面放上几块猪肉).如果是去比较远一点的亲戚家则还会加上一顿饭。
待到我们吃完糕点,则会如爷爷奶奶一起到我们家.而我们的拜年任务还没完呢,第二个去的是伯父家,然后是叔叔,姑姑家,姑妈家,表姐家.去到每一家程序基本是一样的,放鞭炮,说拜年,拿红包,坐下吃点糖果,和堂哥堂弟们天南海北的聊一通,再热情邀请大家去我们家,拜年结束.然后可以自由活动了,但是所谓的自由活动也不过是和家族里的哥哥弟弟们一起放鞭炮,玩纸牌,比比谁的压岁钱收的多之类的,有时还会一起溜到录像厅看录像.那个年代的街头还有三两家录像厅,因为娱乐活动比较少,也是生意爆满的不行.印象中,在电影还受到人们追捧的时侯,初一下午或者晚上一家人还会去看一场电影,那时侯看一场电影还是很奢侈的事,正月初一的电影院是人山人海,就像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一般,一票难求,日场夜场连轴转,待到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还有影碟机的兴起,电影院逐渐衰败,而最近几年互相网的出现,使得乡镇电影院更是再无翻身之日。
初二终于可以出门走亲戚了.初二的天气就比较复杂了,天气好的时候也是有的,但一般都是有雨的,断雨零星,时下时停,虽然少了雨就不能叫春天了,但美中不足的是,下雨时路不好走,那时不像现在处处是水泥大马路,以前乡下很多都是泥泞的小路,就算穿着雨鞋也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有时费老大劲走到路中间,才发现前后都是水坑,弄得进退两难,愁肠欲断.如果遇有阳光明媚的日子,那就是烧高香了,大人们喜上眉梢,小孩子们更是欢乎雀跃.初二一般是要去姑妈家了,还好姑妈家就在大路边上,就算下雨影响也不大,蛰伏了一个冬天,终于有机会出门,和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我们都很高兴,去到乡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好,风景好,精神爽.路上不时会碰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小孩们手拿着烟花红包,大人挑着担子,里面的礼品堆的高高的,把扁担压的一颤一颤的,似乎是春天的节拍,喜气中带点诙谐。四处春色盎然,田地里成片的油菜花在春风里摇曳着,附近山坡上的桃花怒放,娇艳欲滴.偶有女孩子们在树下追逐打闹,走个半个小时左右,来到姑妈家,照样是老规矩——先放鞭炮,再进门拜年。
姑妈是很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朴实,头发总是梳的整整齐齐,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她的脸很美,身材高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几个姑妈中她是最美的,除了那时还年轻的小姑外。
小姑是爸爸这一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漂亮的一个,几个姑妈都远不如她,但也正因为这,妈妈说她当年也是最任性的一个,据说小姑当年的婚事也有很多故事,只是毎每问起,妈妈却不肯多说!
每逢暑假,都是我们最疯狂的时光,姑姑像是没长大的孩子王,经常是领着我们一起玩,带着借来的相机,满山遍野的去找景点,没事到山坡上去摘茶包,有一次竟然刚好遇到嫁到附近的姑妈下地干活的,一定要叫我们过去摘黄瓜解渴,于是派一个男孩子跑过去,把T恤脱下来,把两个衣袖打个结,里面装满嫩翠的黄瓜。带回来每人分一根,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姑姑其实是嫁到了奶奶家对面的村子,小时侯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姑姑嫁了还老是呆在娘家,相反在夫家呆的时间倒是很少.两个村子隔着一条小河,有时侯明明是我们在河的这边玩,她在对面看到后,喊一嗓子,大家马上又跑过去,然后塞给我们许多的水果,有时是枇杷,有时是桃子,完了还要叫我们每家都带一些疏菜回来。
有一天,她竟然心血来潮的领着我们去捡田螺,虽然一大帮孩子忙活了大半天,也只是捡着那么几颗,大家却也心满意足,回到姑姑家,在她的带领下,把田螺洗干净下锅,然后一大帮孩子每个人手里拿着碗和筷子,伸长脖子,围在炉边,等着田螺出锅,虽然最终每个人也不过分到两三颗,但是多年以后却再也没吃过那么美味的佳肴。
相比于年轻的小姑,姑妈成熟多了,生活让她背负了太多的艰辛,经常偷偷的看向她,似懂非懂的听她和别人聊天,她脸上表情很丰富,开心时像个孩子般开怀大笑,难过时独自无言、满眼忧伤。小时候不更事,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会难过,但每次看到她不开心时我心里也会很不高兴,因为她很喜欢我,对我特别好,每次看到我,都能感受到她眼里满满的疼爱!在所有亲戚里只有她最了解我,只有她知道我吃鸡蛋只吃荷包蛋!姑妈像是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童年的心房,陪我温暖的成长。直到现在,每每遇有生活中的灰暗,当扫掉记忆里的积尘,仍能感受到她的暖意和明亮,时时伴我穿过岁月里所有的黑暗。我总在想,没有了她的这种疼爱,我的童年也就所剩无几了。
姑妈爱笑,弟弟妹妹们说话时,她总是带着怜爱的眼神在一旁仔细的看着、听着,每每为了他们说话时的一个小动作或一句很孩子气的话而爽朗的大笑!然后是一边笑一边向姑父又复述一遍。每逢暑寒假,我们都会去姑妈家小住几天,六七个孩子,吃喝拉撒都要她操心,做饭时要顾及毎个孩子的口味,睡觉时要防止有人摔下床,哭了的要去哄,打闹的要去劝……每每忙得团团转,她不但不烦,还很开心,而且总是怕我们吃不好,玩不好。要走的时候又在我的口袋里塞进很多花生,叮嘱我在路上分给弟弟妹妹们吃。她很不舍的一边给我们每一个整理好衣服,一边嘱咐我们路上要注意车,然后一直送我们到路口,站在路边一直看着我们的背影。有时我们走出好远,回头看时,她还站在路口边,夕阳映着她的身影,看不清她的脸,只看到她挥动着的手臂,还有远远飘过来的声音:注意车,常来玩!多少年来,每每想到这一幕,我都希望自己永远不长大,永远那样被你疼爱着……但愿你的善良,让岁月不忍去侵蚀你美丽的脸庞!
姑妈还心灵手巧,能做很多从没见我妈做过的小吃,而且味道都不错,每年去她家拜年,都张罗好各种好吃的小吃招待我们,而且是一定要留我们吃完午饭才可以走的.吃过午饭后,一般是我们和表哥表弟和表妹们一起先回我们家,姑妈姑父则要晚点出发.七八个小孩,浩浩荡荡的,一边走一边说笑打闹着,不时引来路人转头回望!
去完姑妈家,下一个就是要去舅舅家了,这可是个大事,因为,舅舅家和大姨家都是在山里,那时还没修大路,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必须要天气好才可以的,爸妈一般会选一个好天气,阴天都没事,至少不能下雨,碰上下雨天,就得一直等,有时一直得等好几天,眼看我们都要开学了,天气还没好转,那就得冒雨出门了.一般我们会先去小姨家,汇合小姨一家一起。还好小姨家也在公路边边上,在小姨家稍作休息,我们就出发了,因为路不好走,就算骑自行车,也是受罪,不光手冻的不行,还颠得够呛!遇到下雨,还得打着伞,于是待到走到舅舅家,裤子鞋子湿了,手也要冻僵了一般。舅舅家和大姨家是在一个小山村里,村子里风景优美,保留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参天大树,两三个人围起来还抱不住,枝繁叶茂的。屋前屋后却是成片的竹林,春风吹过,竹枝摇摆,竹叶沙沙作响,就是在这些竹林间流淌着我欢乐的童年时光,小时候经常在暑假里来舅舅家玩,特别喜欢去竹林里,爬上竹枝,摘竹叶,捉迷藏……玩的不亦乐乎!村子四周都是大山环绕,山下有小河从村子里流过,哗哗的流水声,一年四季不绝于耳.天气晴朗的时侯,到处生机勃勃,春光明媚。遇有下雨天,雨后的村庄有如水洗过般的清爽,周围山上云蒸霞蔚,雾气腾腾,宛如仙境一般。
因为不通车,且路途遥远,我们一般会住个两三天再回去。那时的村子里不通电,也没自来水,而且没有卫星信号。由于天气寒冷,就算是白天也是虚掩着大门,防止寒风灌进来,一旦门口有鞭炮声,我们都会飞快的跑去打开大门看看是哪里的客人来了。等到晚上,更是家家门窗紧闭,屋内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屋里摆上了好几个桌子,而桌下的炉火烧得正旺,其暖融融,大家围着桌子而坐,男人们打着牌,妇女们则吃着零食拉着家常,小孩子们则绕着桌子追逐打闹,神龛前的香炉上,刚点起的香升起缕缕清烟,红烛的火苗欢快的跳跃着……这样的情景,直到现在,都饱含着我对生活的所有憧憬,一直令我陶醉和向往!在我心中的理想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
感觉小时侯的我们对舅舅家总有太多的好奇,我们总会在某个角落发现一些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于是总会跑去问舅舅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用的……而每次不管有多忙,舅舅总会微笑着帮我们讲解一番。弟弟就对大姨做鞋垫用的小铁锤爱不释手,拿在手里,这里敲敲那里敲敲,恨不得回家时把它带回去。而我却总会不时得偷瞟一下墙上挂的那杠长长的猎枪,因为填上火药装上铁砂的猎枪杀伤力极大,所以每次舅舅也不过是把空枪取下来,让我端在手里仔细的看了又看,最后又在万般不舍中看它被挂回墙上!
但记忆最深的却是在寒冷的冬夜,外面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洒洒的落下,妈妈和小姨、表姐们围在火炉边聊天,桌上点着煤油灯,而我在一旁就着昏暗的灯光,看着连环画......不知不觉中趴在桌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不知被谁抱上了床,又帮我脱去外套,盖好被子,沉沉的睡去。第二天醒来时,天已大亮,却还是不愿起床,大冬天的还是被窝里暧和。妈妈一再进来催促,并再三保证已生好火炉,这才极不情愿的爬起床来。第一个见到的肯定是大姨,她永远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自己打扮利索,然后去柴房抱柴,生火烧水做饭......张罗着全家上上下下的琐事.她梳着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光洁的发髻,额头上干干净净的,每次见到她总觉得心里很温暖。一见到我起来,她赶忙从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出来,一边带着怜惜的笑容问着昨晚睡着冷不冷,一边张罗着给我打来洗脸水,然后又把火盘里的火扒开一点,站在一旁看着我洗完脸,再把洗脸水端出去,而在转身之际又回过头,略带自责的说着:本想再帮你抱床被子进去的,又看你睡的熟,怕吵着了......多少年后,当我读到罗兰写的《那岂是乡愁》时,我能深深的感受到她的心情.她在书中写道:许多事都是这样的,在当时,觉得很平淡……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温暖,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感激……今天的我们总是想象着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味,却不知当初没有网络却洋溢在浓浓的亲情里的我们不知道有多幸福。
待到初五开始,家族里的聚餐活动就要开始了,我家在镇子上算是个大家族,有好几家亲戚都是在镇上开店做生意的,每年过年,有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就是镇上的这几家亲戚轮着来,每家请所有亲戚吃顿饭。由于亲戚比较多,每次都得摆上好几桌,所有的亲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仿佛过了初七,年味就会慢慢淡了,一来所有的亲戚家都已去过了,很多来家里拜年的亲戚也已经回去了,再就是快要开学了,我们也要收收心了,得赶紧做完寒假作业。很多时侯,很多学校都是初九开学,这不知道是谁做的决定,总之我是恨了这个决定整整一个学生时代。但在当时,也只能默默接受,初九按时去报名,初十时已正襟危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那些:玩是玩不够的,要收收心了,开始努力学习之类的大道理。
也许从初九到元宵节前这几天,是所有学生都无法淡定的几天了,心在曹营身在汉,坐在教室里漫不经心的翻着书,窗外偶尔响起的鞭炮声总会把我们带回新年的欢乐中.........等着即将到来的元宵节!
(三) 元宵节来了:年味的新高潮和收尾
尽管开学了,但是身处正月,心还没完全收回来,更主要的是在潜意识里一直在期盼着元宵节的到来,所以我们还是会习惯性的用农历记时,不去理会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只会一遍遍的默念着今天是初几。初十过去时,心里又不自觉的一动:是的,元宵节又不远了!虽然也有过几年,元宵节不放假,但还是放假的时侯居多,而且一般是正月十四就放假了。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把原本已经渐渐淡化的年味又一次推向高峰。初十一过,人们已经在下意识里开始着元宵节的准备活动了!
于是街市上的人又慢慢多起来,买鞭炮的,买菜的,络绎不绝。正月十四回到家,又能感受到忙碌了,这一天家里的客人也多起来,有来出行的,有来买东西的……我仍然免不了要在店里帮一会忙。但也还好,不至于忙成春节前那般。于是就有了时间到处去转转,附近村子里的香火龙已经在筹备中,人们在祠堂里,用稻草扎成龙的样子,然后在上面插上香,到了晚上,把香点着,顶出来舞。而白天也时不时有舞狮和舞龙的,鞭炮声时有响起,喜庆的氛围又一次渲染起来。我们要么去附近的村子里看扎香火龙,要么是循着炮竹声跑过去看舞狮舞龙。
和除夕早上一样,正月十五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谓之为:开财门!早上我们也是吃粥的,而中饭则是很丰盛的团年饭,但对小孩子们来说,正月十五白天最精采的活动是:偷亲,就是去野外的菜地上偷菜,然后就在田野里支起锅生火做粥吃。按照家乡的习俗,在这一天去别人家的菜地偷菜,是不用担心挨骂的,而如果是别人在你家菜地里偷了菜,你也是不能骂人的。感觉这比当年风靡一时的QQ农场好玩多。我们曾经经常和小伙伴们去偷菜,然后就在野外架起一口锅熬粥喝。虽然厨艺有限,味道不怎样,但乐在其中。
正月十五的晚上,是整个正月里最热闹的时侯,虽然偶有下雨,而且是大雨,但丝豪不减人们的兴致。暮色降临时,人们祭祖的鞭炮声开始四处响起,断断续续的,而村子里的香火龙也开始点火了,随着主事人一声令下,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动手,拿着一些易燃的松枝,用火柴点着,然后再去引燃龙身上的香。每年的十五,我们都会要求奶奶提前准备好一些松枝,用柴刀砍成很小的一根根的,这样更易着火。再往后几年,这种点香方式就很少见了,更多现代化的点火工具运用到了其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需要的人手也更少,但是年味也慢慢淡了!待到所有香都已经点着时,所有舞龙的村民们也各就各位,他们人人戴着草帽,披着雨衣,全副武装,以防止香灰掉下时烧着衣服和头发。他们把龙顶起来,这时祠堂门前响起巨烈的鞭炮声,随之锣鼓声也一并响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只见龙头稍稍退后两步,紧接着又再往前几步,缓缓向祠堂点头作揖,连续几次,算是拜过列祖列宗,然后龙尾倒出,调转龙头,往街市方向走去........龙身上所有点着的香,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就真如一条龙在夜色中游动着,活灵活现,很是好看。
香火龙出来了,小孩们欢叫着,沿途家家户户门口,马上鞭炮声响成一片,香火龙所到之处龙身两边也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在鞭声中整个街市被烟雾笼罩,根本看不清人,销烟味呛得人直咳嗽。还偶有烟花伴随着欢快的笛声呼啸着冲向天空,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街市霎那间又被照的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整个街市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鞭炮声,烟花声,久久停不下来..........新的一年就这样在热闹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