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亦送亦得

2018-01-02  本文已影响43人  飞花似梦8

由进修校牵头组织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终于结束了,其间,除了累,似乎还有更多别的感受。

                    千呼万唤始出来

        当确定要讲《背影》之后,才发现不用说语文界的专家们,就是身边也有不少公开课讲《背影》的,况且我面临的是一节旧课,是学生都已上过一遍的经典篇目。一时间我感到压力之大。

作为一节送教下乡的语文课,我该通过一节课的示范给听课教师传达怎样的教学理念,如何挖掘以往教学中的空白赋予这节旧课以新的收获,如何以新的切入点新的教学内容来抗击学生对旧课的倦怠感,如何充分尊重作者写作的本意,以新的高度与深度来挑战学生的阅历局限……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在旧课与新意之间徘徊不定的我,数次更改导学案,甚至于有时前一天晚上刚定好的思路,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又被我全盘推翻。忽然想起王君老师曾说过“生个课比生个孩子还难”,真是感同身受啊!

磨课的过程的确也是成长的过程。因为亲身感受过艳平、晓东与王君老师同课异构《变色龙》的精彩,也曾见识过晓东老师总结与整合出的“一字立骨”法教学可以化繁为简的奇妙,虽然我远没有独立解读文本的功力,但异想天开的我还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书中文字翻了个底朝天,还真有了一点发现,被叶圣陶先生评价为“通体干净,沒有多余的话,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的《背影》,文中居然有那么多重复的词语。好文章应该是忌讳重复的呀,朱自清这样的大师,难道会存在词语贫乏的困窘吗?绝对不是,通体朴素不需文采的《背影》其实用情极深呀!

我多想从那么多重复的词语中选取其中一个,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个词开掘出整篇文章的灵魂内核。我也想试试晓东老师的“一字立骨”法,可惜功力不够,上面又催得紧,所以最终只好败下阵来。

讲读课文我喜欢简洁地设置两三个问题,然后顺藤摸瓜一般,探险一般,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最终带领学生发现文字后面别有洞天的世界,那种感觉甚是奇妙。于是决定这么做,原则是预计原来讲过的,学生能读明白的就让他们自己解读,而这节课重点则放在平时易忽略的二三段家境的交代上,通过链接资料,学生再从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瞬时就还原出了作者写作的本意:其实是对父亲那封暗含求和、妥协之意的书信的回应。当循着父亲的足迹走过之后,当再为人父之后,当体会过支撑一个家庭的不易之后,作者终于理解了当年的父亲,内心一定是充满了愧悔的,这又何尝不是每个行至中年的生命的共同感悟呢?这是我们共同的宿命吧?我又想起了那个饱含哲理的片断《儿子眼中的父亲》,真的是不为人父,不懂父亲啊!

直到讲课的前二三天,我才终于拿出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学案。

                      天光云影共徘徊

乡镇的孩子相对来说语言表达能力要弱一些,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的能力、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一篇文章的整合概括能力未必就差,当然,这里面也许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因为我也来自农村,所以深知农村人朴实木讷背后的聪慧与真诚。我抱着这样的信心,开始了一周的送教活动。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六中到米山再到野川、神农,最后是离高平最远相对也比较闭塞的石末。一路讲下来,虽然导学案是相同的,但因为学情不同,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节备课比较充分、相对要求完美的公开课而言,最难把握的就是时间。因为课堂生成不可能永远在你的预测范围内,一节课真正的实效性也恰恰在于临时发现问题,通过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要是平日的家常课,我们定会宁愿舍弃课堂的完整性,也要在问题处驻足,点拨延伸,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慢慢体会,但公开课是不允许的,不仅要让学生有所得,还应给听课教师一些启示,所以课的内容不能太单薄,还要对课堂问题有充分的预设,更要合理调控把握课堂时间。

六中是新建的学校,对于学生情况我一无所知,却是讲课的第一站,所以整堂课处理得比较保守稳妥。因为怕耽误时间,所以连准备好的话筒都没敢让学生传用;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所以采取了让学生按座位轮流回答问题,对于思维灵敏的孩子而言,也许就成了一种制约;为了节省时间,对孩子们的评价显得简单化,没有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整堂课我觉得自己沒有完全放开,是一节看似四平八稳实质没有让学生充分显露锋芒的课,因为我明明感受到了绝大多数的参与,明明惊叹于几个孩子的聪慧与灵敏,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展示空间。

第二天在米山上课,我觉得自己放松了许多,即使有一个孩子连续读课文几遍都未能读准,我还是给了这个孩子足够的纠正时间,哪怕他乃至全班孩子意识到了读课文要准确,要充分尊重作者的表达,也是这节课给予他们的收获。更让我意外的是后来竟然有三四位同学陆续举手主动回答问题了,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激励性语言的妙处。只要我们不吝啬表扬与鼓励,只要肯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也定会还我们以灿烂。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她是个可爱的年轻教师,也许她太了解自己的学生又对公开课有太高的期待吧,所以上课前她就忧心忡忡地跟我说:“我不知你上课要问什么问题,也不知他们能不能答上来”,当时我被这个可爱的负责仼的小老师逗乐了,没想到她竟比我还要紧张……

我印象中的野川中学是重视国学与诵读的,也许印象使然吧,那里的学生安静认真而精神饱满,特别是朗读文字时声音洪亮而投入,我被这种虔诚的氛围而深深感染。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白板上,我在暖暖的教室里忘记了自己是个送教下乡的教师。看着孩子们认真作批注的样子,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专注,所以整堂课显得有些前松后紧。课快结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整堂课中我只关注了靠我一边的学生,而忽略了另一边孩子们的感受。无论教师如何忘情与投入,这样做都会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我突然发现靠墙的一位女生在流眼泪,我当时有些手足无措,某种程度上,一定有哪句话或哪个细节暗合了她的经历或感受,我该不该给她一个说出来的机会,然而这又是否会令她尴尬。虽然我深知课堂不只为了传授知识,更应唤醒孩子们的情感记忆,但我实在缺少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机智,于是只在布置作业时用理解的眼神暗示她可以用文字形式写出来的。是的,写作应该呈现它本来的面目,应该成为我们情感表达的需要。

第四天是我初登讲台教育生涯起步的地方神农中学。虽然离开那里已有17年之久,但短短5年时光却为我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进了校园,一贯高冷的王校长不知从哪儿迎了过来并带我们到办公室,曾经合作过四年、教学点子非常多并给过我不少帮助的闫老师在默不作声地为我们倒着水,似乎这里沒有太大变化。后来见到了拿着相机为我们拍照,永远童心未泯大智若愚的杨老师,吃饭时还见到了比当年似乎有些老意的郭老师,记忆的闸门一下被打开,往日历历在目……

与孩子们简单沟通之后便进入了课题。从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学生们第一遍学得应该还不错,特别有几个积极性高、思维活跃的孩子,所以教学推进得比较顺利,于是我临时决定在说的环节上由课内延伸至生活,把孩子们的经历引进课堂,沒想到他们说得很精彩。这应该是我几天来最得意的一笔了吧?真正教育的智慧就应该是充分备课,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案,而是能根据学情的不同即兴做出适当调整的吧。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评课教师们切中要害而诚恳的建议。这节课上紧抓时机进行拓展的灵感应该来自陈区一位教师认为这节课少了落实写作表达的遗憾。送课的同时成长的却是自己啊!

最后一站是石末中学,去年曾到那里做过一次讲座的,给我的印象是那里的学生天真实在而又不乏灵性。学校的硬件实施的确显得寒酸,凹凸不平的黑板却反光得根本看不清字迹,还有陈旧的课桌,粗糙的地面,更有趣的是孩子们朗读时还明显带着童音,显然这里是闭塞的未被世俗污染的本真的净土,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出胆怯与好奇,我简直要化在他们的纯粹里。

孩子们积极地圈点批注着,虽然他们频频出现读错音写错字的情况,但从批注来看,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历真挚地与文字对话,他们在文字中感知着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展示环节中,一位身穿黑色上衣的男孩告诉我,文中父亲买橘子回来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是因为父亲怕把橘子弄坏了,可见他爱橘子也爱儿子。我忍不住笑起来,显然这个孩子是缺少生活经验的。我在想,如果父亲不先放下橘子,又怎么下月台?但这个孩子又是厉害的,仼何一个用心与文字对话的读者,又怎能读不出父亲对橘子的百般呵护?他的感觉是超越生活经验的,所以最终我未做仼何解释,只是用手摸着他的头笑着对他说:“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孩子们顿时都笑了起来。

在用“父爱是……”的句式将四五段中父亲为“我”做的事表达出来时,我像昨天在神农中学一样,让孩子们由课文内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一位女生举手了,她说:“父爱是父亲给我打来一个问候的电话”,刚说完,我发现她的眼里亮晶晶的。在这里要感谢同样可爱的来自北诗中学的阎茹玉老师,她比我细心周到的多,评课时她特别提到当时发现女孩眼里有泪光,于是下课后特意询问了那位女孩儿,原来她的父亲在贵州打工,一个月乃至几个月才回家一趟……

这节课本来是由信切入,最后再回到对信的重新认识上来的。但因为觉得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结尾等于我总结着草草就结了尾。黄老师不止一次在评课时点到这里,我能理解她内心的不尽兴与遗憾。在神农中学时开头本用问题设了个悬念的,结果后面因为时间关系竟忘了回应。我的愿景与失误竟都被黄老师看在了眼里。

今天是讲最后一次了,不管行与不行,我都得试试孩子们的本事。“从1917年到1925年,作者用了八年时间终于理解了他的父亲,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孩子们将八年间父子之间的战争经历读过之后,我顺势问道:“既然父子间陷入多年冷战,父亲为什么又在1925年给儿子写了这封信呢?”“他想跟儿子道歉”那是天籁一般纯真的声音,接着又一个孩子说“他想与儿子和好”,此时,不知正在听课的黄老师是否释然了,反正我是满怀的感动。谁说缺乏生活阅历的孩子们就一定读不懂大人的情感,他们就是天生的精灵,文字不光是用来读的,更需要用心去找到开启的密码……

                      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学生时只忙于追逐成绩了,却沒有好好读书,当然也有条件局限的因素吧,总之,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次下乡送教其实惭愧,送的同时更是逼着自己蜕变与成长,如果说这次活动是平台,我想每个参与的人都是主角。且听听他们那一针见血到位准确的评课,再听听他们用语表达的艺术与文学化,你便知他们才是潜在日常教学中的高手。

只要肯学、愿学、会学,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教学的个性,找到自己最拿手的教学方式,某种程度上讲,教学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王君老师说,课堂就是我们的道场,那么就让我们一路修行教语文!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让我们教它个山穷水尽,教它个柳暗花明,痛快淋漓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