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唢呐声声
【唢呐声声】(AI制图)
2025 年初,刀郎演唱会乐队的唢呐手张可可演奏的《秦腔即兴曲》,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火爆全网。尽管张可可已经公开否认此曲并非他演奏,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直不被大众所重视的“秦腔”和“唢呐”,再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里。这一现象的背后,我认为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从秦腔本身来看,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早在先秦时期,秦地就有歌舞表演雏形,历经秦汉的孕育、唐代的发展,到明清正式定名。因此秦腔承载着秦地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如此悠久的历史,让秦腔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音符、每一段唱腔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秦腔即兴曲》能火爆,我认为它正是沾了秦腔历史厚重感的光,它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秦腔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是《秦腔即兴曲》火爆的关键。其唱腔高亢激昂,素来有“吼秦腔”的说法,凭借丹田之气,声音能冲破云霄,将秦地人民的豪爽、直率、大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自带的“欢音”“苦音”,表现力极为丰富。表演上动作幅度大、夸张豪放,演员通过各种夸张的手势、步伐、表情刻画人物性格与情感。妆容服饰精美讲究,脸谱色彩鲜明,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物性格,服饰也极具讲究。这些特色在《秦腔即兴曲》中得到了精彩呈现,唢呐声完美地诠释了秦腔的韵味,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从创作表演角度而言,张可可深厚精湛的技艺是《秦腔即兴曲》成功的基础。唢呐素有 “乐器之王”的美誉,对吹奏者气息掌控、指法灵动性和情感拿捏要求极高。张可可在高音区激昂奋进,似黄土地上的汉子对苍穹高歌;低音区婉转醇厚,如老阿妈在窑洞前讲述故事。此外,刀郎团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也功不可没。他们扎根民间音乐土壤,挖掘整理各地音乐遗珠,并大胆创新,将现代音乐多元元素融入传统音乐。《秦腔即兴曲》就是传统唢呐与即兴创作的完美碰撞,既有古韵,又添新意,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
在传播环境方面,网络的发展为《秦腔即兴曲》的火爆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一首好的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传播。刀郎本身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他的演唱会备受关注,而《秦腔即兴曲》在演唱会上的精彩呈现,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此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是《秦腔即兴曲》火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秦腔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然更容易受到关注。
《秦腔即兴曲》的火爆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影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它让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秦腔的魅力。对于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学习秦腔,为秦腔的传承培养新的人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它用音乐吹响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无限能量。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增强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文化交流”上,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让外国友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秦腔的独特韵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秦腔即兴曲》的火爆不是偶然,它是秦腔自身魅力、创作表演的匠心、传播环境的助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潜力。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秦腔即兴曲》这样的作品,让唢呐声声继续奏响,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