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素材,怎么就被你写成了烂文章呢?

1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遇见了一个让我特别有感触的点,撸起袖子写了三五百字,然后一下就词穷了,一句话都编不出来。
例如在看《我不是药神》时,当身患绝症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攥着警察的手,说“我不想死,我想活”时,我几乎哭花了妆。
可在写观后感时,当我用四百多字百字描述完电影和这个场景之后,就抓瞎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接着往下写了。
看着这篇烂尾的文章,我的心里特别纠结。
发表了吧?文章实在过于简短,内容也有些空洞,跟废品没什么两样。
狠心丢进回收箱吧?我又真舍不得,明明是一件让我很有灵感的事,已经成文的部分写得也还可以,怎么能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更要命的是,这种情况发生了不止一两次,某一个阶段里,我的简书后台存着十几篇只有三五百字的“烂尾文”。

2
简短的文章质量就一定差吗?
必然不是。
剽悍一只猫的文章一向以简洁干练为特色,早期的公众号推文更不像是文章,感觉就是几个造句摆在那里。没什么起承转合,甚至没有像样的开头和结尾。可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切中要害,直戳大部分人的痛点,也因此吸引一大批粉丝转发和打赏。
古诗绝句更短,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下子就能把你拉进画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总是能惹得你泪流满面。
问题在于你的功力尚浅,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就引起共鸣、戳中要害,只得老老实实地多写点,尽可能生动地描绘场景,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观点。

3
那么,怎么把文章写得丰富?怎么把内容写出深度?
在日更了70多天以后,婉君想跟你分享几个我写作时的小窍门!
① 学会铺垫。
你有没有发现,大神的文章总是很容易让你产生“代入感”?
因为大神都很会在文章开头做铺垫。
比如我之前写过一本PPT工具书的书评,刚开始构思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法,直到读了很多职场工具书的书评,发现他们的套路都是:在职场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窘境……,我也曾经遇到过,之后我读了这本书,从里面学到了某个提高效率/转变思路/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现在我想分享给你。
这么写以后,读者就很容易把这个待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职场发展快速联系起来,文章的可读性也就提高了。
②讲好故事。
在写作训练营里,鱼哥一直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一开始我不太能理解,后来带着这个疑问去读了不少文章,发现大神们都会讲故事。
比如同样是抱怨一天很悲催,你是看到“我今天太倒霉了”这句话有想法,还是看到“今天早上全城大堵车,所以十一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就在每周最重要的晨会上迟到了”这一段更有感触呢?
讲故事,就是要把事儿说明白了,把抽象的感觉变成具体的画面,让读者读到文字时,脑海里就能浮现出一个满脸衰样的你。
③类比举例。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自媒体作者都爱追热点?波叔出轨,他们追;范冰冰逃税,他们也追……
我曾经特别讨厌这种狗仔队一样的写作氛围,但是后来,在我尝试写了几篇热点话题以后,我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追热点的意义不在于挖掘这些明星们找了小三还是小四,赔了几个亿还是坐了牢,重点在于这是人尽皆知的事,便于你把自己的一些观点通过这些例子呈现出来。
比如你单写隔壁家的张三出轨,读者一定没兴趣看。但是如果从波叔的事,引到出轨的张三,再用楼下夫妻和睦的李四家举例,读者一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④结尾升华。
作为一个强迫症,我认为没有升华的结尾就是一种浪费。
很早之前我最擅长的结尾当时就是给自己加油打气,后来我发现这样写不行啊,人家读到最后,发现这是一篇你写给自己的文章,那人家这几分钟的阅读不就是自作多情了吗?
后来我改进了,在结尾时尝试把从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升华为对更多人的启发。
比如我写拖延症,结尾就从“婉君加油,你一定能战胜拖延”,改成了“在‘做与不做’的路口别犹豫,先迈出第一步,行动的惯性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
读者读到这里,或许就能想到“哎呀,我也有拖延症,下次尝试一下这个‘先迈出第一步’的方法管不管用。”

4
能做到以上四点,你的文章一定会有很大改观,从枯燥乏味的自说自话,逐渐升级成为人人爱看的好文章。
先学会写多、写深,再逐渐写少、写精,这是我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希望你也能早点把心里的好素材,变成笔下的好文章!
END.
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