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悲哀,就是将人分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七部》(31)
共体经济模式还原劳动的本义
我们对劳动的误解太深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很难表达劳动的作用、目的与意义,我们无法准确地解释什么是劳动,特别是经济活动赋予人的劳动行为以其他复杂的意义以后,劳动与人的伦理关系、劳动的目的、劳动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意义都被改变,也就是说,劳动从存在的主体行为变成了客体行为、从内在行为变成了外在行为、从基本行为变成了后续行为、从主动行为变成了被动行为……最严重的是,从感知行为变成了生存行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的存在意义,劳动被赋予了生存价值,变成一种人为的具有主观意义的谋生行为,劳动的意义就此异化得非常彻底,我们万万没想到,我们已于无知无觉中,失去了我们本来具有的劳动存在方式,我们悄然地试图以非劳动方式来替代劳动方式的存在,非劳动方式正在无意识中改变我们的存在方式,使我们异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危险的是,我们竟浑然不觉。
劳动是什么?劳动是生物以及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用以达到存在目的的行为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劳动是我们达到目的的过程,也是目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不通过劳动过程而达到目的,不经过劳动过程而达到的目的不是目的,获得的是“伪目的”,变异了的目的还是目的吗?这种思辨是简单明确的,也就是目的是劳动的必然结果,不是劳动结果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目的。当我们自作聪明地将劳动的过程取消以后,我们得到的目的已经失去了意义,这说明:不劳动,无目的。如果取消了劳动过程,只留下劳动的目的,那目的对我们来说是残缺的和异化的,不通过劳动的途径到达的目的没有价值,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明白这一点。
劳动不但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劳动更是品赏及享受目的成果的前提,就跟不饥饿无美食一样,不劳动无美好。跟美食必须以需要它为前提一样,人的美好愉悦必须以劳动方式的感知为前提,不经劳动,你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愉悦,不用劳动来作为感知的前提与方式,我们根本不会感知到美好愉悦的存在,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有的感知美好愉悦的行为方式就是我们命名的“劳动”,只不过这种命名已经被污名化和扭曲化,劳动被占用为其他的用途,这使我们遗憾地丧失了品赏美好愉悦的能力,这就是在美好愉悦面前,我们为什么只有焦虑、烦躁与不安的原因,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厌恶生活和厌倦自己的理由,我们不明就里的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必不可少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因素被多种原因取消了,这使我们根本无法消化所有的结果,未经劳动过程加工整理的结果害了我们。
劳动其实是一种心理准备和意识积累,劳动被狭隘地理解为身体动作以及付出性行为是误解,其实劳动不过是生物正常的存在行为,鸟飞在空中和鱼游在水里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劳动行为,除去这种存在行为,我们作为生物还有其他什么行为?将我们的行为活动分解为为了生存的行为和不为生存的行为有意义吗?如果为了生存的行为是劳动,不为生存的行为是什么?然而,我们确实是这样来划分的,劳动行为和非劳动行为,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这是人们的经济活动给出的划分,这是生活内容的混淆不明作出的划分,这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给出的划分,这种划分实际存在着,并使我们由此陷入重重混乱之中。最简单的提示就是:资本的存在使劳动行为复杂化,使劳动的行为目的严重异化。
还原劳动的本义,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感知共体经济的思想宗旨正是有这个考量,而共体经济圈的运转模式,也是建立在恢复劳动本义的基础上,在劳动的本来意义上运行,这就是制定共体经济圈运行规则的主导思想,还劳动以意义,还劳动价值以意义,这才有了经济圈如此运行的理由,也有了如此核算劳动价值和分配劳动价值的理由。劳动意义的还原意味着对劳动内容的重新定性,管理者和技术创造者即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性质与其他劳动者相同,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由于不具备直观性而难以计算,这个难题在经济圈公开透明的运作过程和层层核算、总量核算的方法中已经破题有解,这不过是人工智能或网络技术的计算问题,剔除了资本盈利的不确定因素,在区块链及网络计算的确定数据中,劳动价值的核算可以肯定,其合理性会逐渐完善和得到提高。
归还劳动的意义以后,劳动的本能性意义将体现为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为其他目的劳动,为享受生活的美好愉悦、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存在本质的还原而进行的劳动过程比较之前的被迫劳动当然有本质的区别,共体经济圈使主动劳动有了可能,使劳动性质的转换复原有了可能,因为它的运行模式不同于旧经济理念,劳动的概念和劳动的纯粹性有了正本清源的机会,劳动终于可以从此告别迫于生计的需要、回归于人本体的存在行为,劳动回到人存在的愉悦目的当中,劳动创造愉悦,劳动属于愉悦。(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