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Book 11: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
这个春节,因为疫情,很多人调侃说,体验了一把坐月子的感受:吃了躺,躺了睡,醒了玩,饿了吃,快被逼疯了。
但也有一种人,他们在假期里依然可以学习、工作、思考,依然自律,不动声色地努力着。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即使是在假期里,他们往往也不会过于放纵自己,不管是在作息时间上,还是在饮食上,都一如既往地自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
对于他们来讲,所谓假期不过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的一天,如此而已,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乐,都被安排地井井有条且合理,并不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所以才会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公司的一次大会上,老板引用了本书的故事:一名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待决囚徒,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当时还引用了尼采的另一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对于这么一本神圣的书籍,在此时拿出来阅读再合适不过了(此时的我正处在新生妈妈的焦虑中),作者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力量:再难能难过集中营求生吗?想想以后幸福的人生,当下真的不算什么......读这本书时,我的心静下来了,对自己说: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积极乐观地面对它们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
他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为什么说是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全部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孤独,他留在维也纳重操精神病学家的旧业。
弗兰克尔先后被关押在纳粹的四个集中营,他不但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的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出生于1905年,1997年去世。3岁时就决心要做一名医生,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他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书籍介绍
这本书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这也是一本激发无数人生命力的信仰之书。
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弗兰克尔主要概述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超乎想象的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着即便在集中营,依然存在着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意义疗法,探讨了对意义的追求,以及挫折的意义、苦难之意义、存在之虚无、爱之意义、存在的本质等问题。
佳句摘抄
真的非常幸运能够读到这本书,摘录部分精华语句,一起品味一下书中作者跨越了生死的人生感悟:
1.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2.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3.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4.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不过他得迫使自己将精神专注于此。
5.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6.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我的感悟
在集中营里,有活人试验,有人像猪猡,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两种可能都有。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个人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是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是每个人自己做出的决定,也就是说,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作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所走的路,都是我们亲手选择的结果。
当你面对生活中的不顺时,是抱怨上天待你不公自怨自艾还是擦去眼泪昂首挺胸勇敢面对?这些都取决于我们一念之间所做的选择。
我相信,选择后者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此时,我又想起了北野武的那句话:“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