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那片栗树林

2020-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陌上花开yaya

      今天拿起许久未读过的《人间草木》,读到《糖炒栗子》一篇,其中写道: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第一,栗子都很大。第二,炒得很透,颗颗裂开,轻轻一捏,外壳即破,栗肉迸出,无一颗“护皮”。第三,真是“糖炒栗子”,一边炒,一边往锅里倒糖水,甜味透心。在昆明吃炒栗子,吃完了非洗手不可,指头上沾得都是糖。呈贡火车站附近,有一大片栗树林,方圆数里。树皆合抱,枝叶浓密,树上无虫蚁,树下无杂草,干净至极,我曾几次骑马过栗树林,如入画境。(——汪曾祺《人间草木》一九八五第四期《滇池》)

      在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许多关于栗子的回忆,把我拉回小时候的那片栗树林。

      小时候,每到秋天栗子成熟,村里种栗子树的大人们就会拿起箩筐和梯子,去到后山的栗树林里,用长长的竹竿敲打树枝,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听着树叶沙沙的声音,看着树上的栗球一颗颗落在松软的枯叶上。等到树叶回归平静,我们便开始将栗球拾进筐中。栗球外围都是刺,成熟的栗球颜色接近棕色,而且常常会裂开,拾完栗球后,大人们将其运回家中,然后用钳子将栗球包裹的一颗颗棕褐色板栗从中剥落。而我们并不喜欢这种采法,对于剥栗子的乐趣就在于将栗球用双脚踩住,然后沿着缝隙往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栗子也就乖乖的跑出来了。当然,带着刺的栗球是不会屈服于我们的,取到栗子的同时,我们也常会受到被刺的代价。但是,于我们而言,剥栗子与吃栗子的快乐足以抚平这短暂的伤痛。

      栗林经过第一轮的收获,一切恢复平静,大人们不会再去叨扰它们,只期待着它们来年继续开花结果,为村里的人带来新的收获。可我们是不会就此让它平静的。栗林就像是小孩子的一个秘密基地,每当午后大人们进入午睡时间,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偷偷地跑到后山栗林,每人随手捡一根树枝,在松软的枯叶中左翻右找,搜罗没有被拾走的栗子。通常栗球在被敲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栗子在下落过程中与栗球分离,被落叶所遮掩。大人们不会关注这些栗子的去向,而这些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每个人就像在完成某种神秘任务一般,兴奋激动。一下午的时间,可以边吃边捡漏,末了还不忘比一比谁捡的更多。等到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此起彼伏的“XX,回家吃饭啦”,每个人都揣着鼓鼓的小口袋,开心的回到家中,结束一天的栗子探险之旅。

      当然,栗林里所余下的栗子会随着我们的第二波“收割”,逐渐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栗子的探险结束。我们会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后山的深处,寻找野生的板栗树,虽然成功次数极少,但是每次还是会坚持要去,想来那时候我们真的是天真,如若真的有,大人们肯定比我们更早发现。

      除了正经意义上的这两轮“收割”栗子,作为小孩子,往往对一切事物都是急切且好奇的,所以在栗子还未完全成熟时,我们已经悄咪咪的摘了一波可以够得着的栗子。这个时候的栗球往往还保留着绿色,而且剥出来的栗子壳是白色的,略带一点棕。按耐不住心里的好奇心,尝下今秋的第一颗板栗,虽然栗肉很嫩,但吃下去却是满口苦涩。而且这种时刻一旦被大人发现,少不了要为“尝鲜”而付出挨打的代价。小孩子就是这样,明知道要挨打,依旧不会改变,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好奇心大于一切,一直吸引着的恰恰就是采栗子的乐趣。

      到了中学,我们搬离了原来的村子,有了新的住处,可是却再也没有承载着秋日闲暇时光的栗树林了。不过,每到秋天,学校放月假的时候,妈妈还是会买一些栗子让我带去学校,课余时间可以剥着吃,但是已经没有当初对栗子的那股新鲜劲了,离开了栗球的栗子就像失去了那片栗树林的我们,渐渐在回忆里变淡。

      进入大学,从南方来到北方上学,有一次妈妈给我寄了一些家乡特产,里面就有许多新鲜板栗,分享给我的室友们,我才发现从小吃到大的栗子对北方室友来说竟然十分新奇。原来她们一直看到的栗子都是炒熟后的样子,几乎不知道栗子真实的模样。而对我而言,恰恰相反,来到大学才打开炒栗子的大门。现在脑海中还想起学校附近的小吃街上卖板栗的吆喝:“X师傅店庆,买一斤送半斤”。当初大一时还傻傻地以为真的恰逢店庆,所幸跑去买了很多糖炒栗子,结果,往后每次去必听到这个吆喝声。我才明白原来一年365天他每天都在店庆......

      关于栗子,在我整个成长历程中它不是最重要的回忆物件,但是它承载了我成长的足迹,将这些回忆串在一起。回顾过去,最怀念也最想回去的就是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小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蔬菜瓜果循着自然规律而生长,我和小伙伴依旧会惦记着奶奶的橘子园,趁着她不注意,掀开缠满荆棘的园门,依靠在树上,吃着酸到眯眼的橘子,走时还不忘把园子里的橘子皮扔得远远的;依旧会在夏天不顾大人们的劝阻,偷偷去小溪里抓小鱼、捡田螺,用清凉的溪水缓解夏日的炎热;依旧会和小伙伴继续嬉笑打闹着上山下溪,就这样远去的回忆,想回去却早已回不去的那片栗树林.......

                                    —2020年2月17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