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谷一言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不仁,要礼有什么用?一个人不仁,要乐有什么用?】

      “仁”是人的一种品质状态,可以是爱心、孝慈、忠诚、勇敢,依旧按照惯例,不做翻译。因为前文是孔子批评鲁国的贵族,尤其是三桓行僭越之事,所以后人一致认为这一段是对前两段的总结,言之有理,也难为了论语编纂者的苦心。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仁,更多的应该看他内心的真正动机、做事方法。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那么仁的表现也是真实不做作的。拿三桓来说,他们也经常问孔子怎么做事做人,但是实际行为却是不讲礼,更没有孝慈,另外孔子的很多学生都在三桓家里当家臣,却依旧无法阻止三桓做违逆之事,比如后文马上讲到的林放。种种行为和“人而不仁,如礼何”对应起来,三桓的表面工作就显得很苍白。

      孔子提到“如乐何”并不是说不能听歌,而是代指用来嬉戏的乐舞对一个人成仁起不了作用。参加一场音乐会,大师在台上深情演绎,美轮美奂让人愉悦,如果来这里真实动机不纯,而是各种摆拍,在社交圈里发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字说明,为了一点点的虚荣,“如乐何”?

      有人会说追求物质的享受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需要被说三道四,这个杠先不抬了。追求仁,是需要修炼的,孔夫子说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