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你看见感性美,我看见理性趣味
思想隐士熊逸是一位善于引导读者思考的作者。他在《春秋大义》中对“春秋大义”、“原心定罪”等问题的分析就给人茅塞顿开之感。对文化有着深层理解的他,在欣赏艺术时同样理性、通透。所以,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他没有聚焦在对画作外在形式的美学欣赏上,而是深入其中去拆解画作背后隐藏的文化思想特质。凡·高说“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这正是熊逸解读画作的焦点。
为了剖析画家们通过作品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少有人看见的美》各个章节都是按照主题对画作进行分类、对比和分析的。灵魂的重量终究几何?理想城市该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巴别塔无法建成?是什么定义了我们自己?何为永恒?如果历史只是不断重复,该如何面对当下?……书里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发人深省,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熊逸提供给大家的,是更广阔的欣赏视角和更深刻的思考空间。
要从画作中解读这些深刻复杂的思想问题,势必要先理解画家们有意或无意在创作中使用的表达思想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倘若语言不能相通,思想就无法交流。上帝扰乱了凡人之间的语言,阻止他们合力建成通天塔;熊逸解读画家们的语言,带读者理解画作中的思想内涵。
画家的语言,就是画的感性美和思想内涵。感性美是画的形,思想是画的魂,美好的画作形魂兼备。感性美能够赏心悦目,理性美增添思想意趣,赋予画作持久的生命力。感性美和理想意趣相得益彰,让那些拥有灵魂的画作变得鲜活,最终给人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触动心灵的思想启发。
如果把色调、构图、绘画技巧等看作画家们的显性语言,那么思想内涵就是他们的隐性语言。“少有人看见的美”所指的正是思想内涵这种隐性语言。
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艺术家们往往感性思维发达、总是激情澎湃,却欠缺理性思维、讨厌数字和理科。实际上,历史上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偏偏迷恋数学。正是西方画家把几何学知识运用到绘画中,创造了透视画法。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弗兰西斯加拥有冷静、缜密的数学家头脑,他就说过,“完成一幅画对于他来说不啻解出了一道数学难题”。数字和几何被古希腊的智者们奉为“宇宙自己的语言”、“神的语言”,而西方画家们早就学着去掌握并运用它们,这在很多画作的布局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理想城市的创作中。
在弗拉·卡内瓦莱、乔治·马蒂尼等人的笔下,理想城市的布局总是拥有现实城市不具备的规整的几何之美。虽然现实的局限让绝大部分不肯妥协的理想城市理念只能停留在蓝图之上,但终究有唯一一座理想城市有幸被建造出来。这座依《帕瓦诺瓦地图》而建的城市至今仍沉静地展示着画家心目中的理想城市面貌。
作为凡人的画家,“大胆”模仿和借用“宇宙自己的语言”,来传达他所理解的宇宙存在的规律和城市的完美状态。作为观者的熊逸,则透过多幅《理想城市》的几何构图,把画家表达的理想城市理念解释给读者。
当然,不同画家对理想城市的设想不尽相同。有人追求这种规整分布带来的简洁、优美,自然也有人偏爱杂然分布的亲切感,安布罗吉奥·洛伦采蒂在《好政府及其治下的城市生活场景》中展现的正是这种写实的理想城市状态。无论规整还是杂乱,都可以称作理想追求,只不过前者属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后者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何种思想占据时代潮流,则相应理念应时而生。
时代风潮和个人遭际对画家思想的影响,就是这样隐藏在深处,但仍有迹可循。在《画家的立场》四章中,熊逸以雅克·路易·大卫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位画家的画作及其表现出的画家思想的转变。
大卫当过宫廷御用画师,也曾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经历沉浮,最终在家庭中寻得内心的平和。人生的大起大落塑造了大卫在不同时期绘画的主题和风格。年轻的大卫会在《1804年12月5日在颁发鹰旗后军队向皇帝宣誓效忠》里展现革命热情,但一定画不出晚年作品《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缴械》中主动向爱神缴械的战神马尔斯形象。饱经风霜后才懂得暴力的局限,对善和爱的人道主义追求方才凸显出其珍贵价值。
关于绘画观念的转变,大卫曾这样解释,“人的一生里,永远是激情最先出现,沉静与深刻最后出现。最后出现的东西自然需要花大把的时间去等”。如果不曾经历相似的激情并达到相似程度的沉静与深刻,也许难能体验大卫画中的况味。画中思想总是隐藏在线条、颜色的背后,而熊逸就是要通过《少有人看见的美》引导读者去体会画中的理性趣味、抓住画的灵魂。
2019.12.18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