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三单元大道儒家、佛家、道家061君子中庸

2024-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放下皆得

君子中庸

儒家还把中庸看作是君子应有的美德,孔子甚至不无激动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

这就把中庸说成了最高道德。

中是指避开两头的极端而权衡出的一个中间值,庸是指一种寻常使用的稳定状态和延续状态。这明明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怎么会成为一种最高道德呢?

其中原因与文明的艰难历程有关:

人类在拓殖之初,时时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用力过度,而对于荒昧野蛮邪恶,若不超常用力,怎么能够活下来?终于活下来了,那又必定加倍地动用重力暴力武力进行自卫和惩罚。既然一切都以超常的形态出现,当然又会引发更加超常的报复。时间一长,以暴制暴成了人类生活的第一规则。几乎谁也免不了连不少仁慈的宗教也发动了一次次宗教战争,强大威武雄蛮变为多数权势者和庇荫者的人格期盼,也成为大家的生存方略。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承认,却又不能不承认。人类正由愈演愈烈的杀伐程序走向自毁自灭。

一切都起之于过度用力,又以道义的借口让那些过渡之力走向了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现代命题,其实在遥远的古改就已经是一个广泛渗透的意识形态。

明白了这么一个整体背景,我们也就懂得孔子为什么要把中庸思想说成是最高道德了。他很清楚,如果种种极端不受控制,人类的灾难必将无穷无尽。那么靠什么来控制极端呢?一定不是另一种极端方式,而只能是中庸。

中庸思想要求“直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是指执行和掌控,那也就是说把两端掌握住了,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才可能有利于万民。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却又照顾这两端,牵制着两端,使两端不要悬崖滑落。因此这个中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也挽救了两端,所以成了最高道德。

孔子对这种思维的概括是四个字:允执厥中。

孔子坦诚这个说法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只是在复述古代尧帝对舜帝的嘱咐。

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周易用一惯神秘的语气宣布:

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一中一正实为天命,不该违背。

现代社会有一个重大误会,常常以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进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伟大的古代哲人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

那些在两个悬崖之间为普通民众找一条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悬崖顶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装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又可回到礼记的论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个论断的另一种说法是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

凡是全人类这种中庸思想,或者说这种从属于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国外也有取中间值的方法论,但不像中华民族那样把中庸奉为至高,不可或缺。

中国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关键,而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确实成了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湮灭的幸存者,这个问题涉及了中庸的时间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