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散文成长励志

动力二:三大天性之好玩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1人  陈瑄仪专栏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动物的本能。

我们看动物世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小狮子、小老虎、小豹子之间会相互扑倒撕咬,相互追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猫咪喜欢咬猫妈妈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也会互相轻轻撕咬嬉戏。

动物们绝对不是闲的无聊,用这些行为来打发时间。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动物间这些看似无聊的嬉戏,实际上是在练习捕猎行为。

人虽然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灵长类动物,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存技能的动物本能,一直是保留在基因中,至今没有消失。所以,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本能的优势。

实际上,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以是游戏,都是非常好玩的。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耍。在孩子的眼中,洗衣服、做饭和玩扑克、打麻将是一样的。在孩子的眼中,并不会认为洗衣服、做饭是痛苦、无聊的,是每天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而玩扑克、打麻将是快乐的、有趣的。

假如让两岁的孩子打扑克、玩麻将,每玩完一局,你就打他一次,或者在他玩的过程中你总是不停的说,你怎么这么笨,然后顺手就是一耳光,并威胁道:“好好给老子打!不好好打,老子就揍死你!”如果哪个父亲真的这么干,我保证,他的孩子以后一见到扑克、麻将就会发抖!

反过来,如果让三岁的孩子和你一起洗衣做饭,就算他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大米撒了一地,但是你依然很激动、很兴奋、很开心的对孩子说:“儿子,你太棒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啥都不会做!而你这么小,都能做的这么好!真是太厉害了!”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下一次他看到你又在洗衣做饭的时候,一定会很乐意参与进来。

学习亦是如此。

被誉为“早教之父”的冯德全教授,在他的《零岁方案》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精辟的观点: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

实际上,如果大人能想办法,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变成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简直就太轻松、太简单了!

纵观全世界的各种著名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已故的老卡尔·威特、斯托夫人、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铃木镇一、杜威、海伦·凯勒的老师苏立文小姐,还是依然健在的周弘老师、冯德全老师、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博士老爸蔡笑晚……所有的这些教育家或者教育实践家,以及其他众多在教育子女上卓有成效的父母们,都是把学习变成了游戏,变成了好玩的事,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玩中有学,学中有玩,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学习等于快乐的神经链接。按照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日后必定有强大的学习、成长动力,想不成才都很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历史上那些教育家,教育实践家,以及天才的父母们,是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