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欣赏品评珍爱红楼梦

《红楼梦》美人们爱的古诗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翠袖

每个诗人的作品,都会带有其个人气质。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诗,也印证着这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黛玉与王维

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一诗人,写诗最多,她自称“无赖诗魔昏晓侵”,简直是有事没事儿就要来一首的节奏。

按照成功学的两万小时定律,如果你投入一项工作超过两万小时,你就会成为专家和高手。黛玉虽然年纪不大,但对吃饭睡觉做针线都没太大兴趣,只有写诗是不厌其烦夜以继日。所以,她很快就成为了写诗高手。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写诗对林黛玉来说,被解释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对于学写诗,黛玉也有自己的教程和套路:

第一阶段:读熟并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

第二阶段:读熟并揣摩杜甫的七言律诗一百首。

第三阶段:读熟并揣摩李白的七言绝句一百首。

之后再读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

整个过程,将近一年。

黛玉的大徒弟香菱按照这个教程,才学了第一阶段,就悟出了诗中三昧,黛玉就叫她提前进入实习阶段。香菱进步神速,固然跟她自己的天赋和刻苦有关,但是,黛玉选择王维诗作为入门读物,也说明了她的高明。

王维号称“诗佛”,他的诗,没有繁复的描写和华丽的对仗,更没有隐晦的譬喻,非常简单直白、淡远,这淡远反而经得起反复回味和想象。初学者容易理解和记诵,高阶者也追求和钦佩这种化繁为简、清新隽永的意境。Less is more, 这就是黛玉的品味。

王维的诗有着出世的意向。他的诗写景如画,以景抒情,却又不着痕迹。这与黛玉的气质非常接近。

比如香菱提到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描绘了王维奉命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和所见的壮观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这种漂泊者的悲壮和孤寂,是黛玉和香菱的身世中都有过的经验,所以,她们的情感在这首中被唤起而共鸣,让她们想念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另一首《送邢桂州》: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这是王维临终前的作品,送朋友邢济赴任,依旧是优美淡远的景物描写,末尾两句是对朋友的鼓励和祝福,这大概也是黛玉老师对香菱这个学生的期望吧?

香菱喜欢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把闲居的幽雅乐趣和两个隐士朋友共处的快乐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自然也是黛玉和香菱这两个爱诗女孩的理想化生活方式了。

林黛玉具有谢道蕴那样的林下之风,她的居所,她爱的王维诗,也充满了隐逸气质。比如王维那首著名的《竹里馆》,简直就是黛玉在潇湘馆夜生活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黛玉性格直率,口角锋芒,她写的诗也都是直抒胸臆,很少有复杂的曲笔和隐喻。她曾经说自己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李商隐擅长写爱情诗,但是他的诗句比较晦涩难懂,黛玉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她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简单而有意趣。其实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是黛玉尚在妙龄,未到枯时,她的遭际更多是风刀霜剑,不是自然衰老,所以“残”比“枯”更能令她共情。

香菱作为诗人,喜欢废寝忘食地苦吟,倒是很有“诗囚”孟郊的气质。

香菱初学时,自称喜欢陆游的《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中一首。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她喜欢颔联那两句。但是黛玉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因为太浅近,格局不够。

陆游号称“小李白”,集豪放和婉约于一身,但是这首诗是他晚年的恬静心态下的作品,既无激情傲骨,也无清丽景致,是一种闲居的文字游戏。“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虽然对仗工整,有俏皮的情趣,却缺乏回味,感觉就是一句精致的废话,实在算不得陆诗中的上品。所以,黛玉急于纠正香菱的诗歌品味。黛玉虽然情感上缠绵悱恻,但并不喜欢肤浅的小情小调。

陆游其实也是个情诗高手,他与表妹唐婉倾心相爱,但因为沉湎儿女私情耽误前途,被迫离异,后来写的《钗头凤》等爱情诗词被传诵千古。但是黛玉似乎并不喜欢古人写的爱情诗,陆游、李商隐的情诗都不入她目。古代才女常爱的纤艳字句,非黛玉所慕。她自己虽然时常感伤身世,写出一些悲情文字,却并非纯粹女性化的伤春叹情。

宝玉倒是喜欢陆游诗中清丽婉约的类型。“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林喜新晴”,这句被贾政贬斥为“浓词艳赋”的诗,被宝玉拿来给他两个心爱的大丫鬟取名。这是宝玉断奶后最先的两个丫鬟,估计这诗是元春进宫前教给他的。姐弟俩个都喜欢这种清新自由的自然风光。所以元春哀叹家人“送她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失去了自由。所以宝玉在看到拥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纺织姑娘二丫头之后,恨不得抛下一切跟了她去。这姐弟二人骨子里都是热爱自由的。

如果说,黛玉喜欢的王维诗是哲理的隽永禅意和绝尘的山林描写,那么宝玉喜欢的则是更有烟火气的世俗快乐生活。

黛玉虽然喜欢“诗佛”王维,她那为诗着魔的生活习惯倒更像“诗魔”白居易,她的诗人气质则是更像“诗鬼”李贺,李贺也是酷爱写诗,性格忧郁,丝毫不忌讳写出一些具有不祥谶语意味的诗句,最后在二十七岁的英年早逝。黛玉的性格,与才高命短的李贺如出一辙。

王维能诗且擅画,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黛玉爱诗,宝钗懂画,她们必然都是喜欢王维诗的,黛玉把《王摩诘全集》借给香菱看,叫她看自己画了红圈的,还嘱咐她“不明白的问你姑娘”,因为黛玉深知宝钗也是喜欢王维诗的。

宝钗与杜甫

宝钗喜欢带有禅意的东西,但她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最爱的诗人是“诗圣”杜甫。

《庄子-天下》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宝钗安分随时,审时度势,相时而动,为心善,有原则,但行善手段却是灵活多变毫不拘泥,在不同情境下总能作出最妥帖的选择。因此,被曹公定义为一个“时”字。《孟子·万章下》云:“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可见,儒家认为,时,是圣人最高境界。

曹公又以花王牡丹喻宝钗的风骨,“除了她,别人原不配作牡丹”。可见,在曹公心中,宝钗已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现实主义,忧国忧民的杜甫,与宝钗的沉慧恰相吻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是宝钗喜欢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清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称此诗:“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好友,便于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东下,经嘉州、戎州、泸州、渝州,在云安住了一段时间,于永泰二年(766)夏初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就是那时写下的。

此诗颈联为宝钗所爱,前边描写季节景物,颈联转写自己的心情。杜甫在夔州已经是第二次见到菊花开放了,感昔伤今,再次流下伤心的眼泪。“他日泪”也就是昔日泪,清人黄生的《杜工部诗说》卷八分析道:“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杜甫在《春望》诗中曾说过:“感时花溅泪。”可见,见花流泪是杜甫的诗情灵感之一。第六句是写诗人将回乡的希望寄托在一叶孤舟上,但是这叶孤舟长期系在夔州岸边未能东下,其故乡难回的无奈与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宝钗入京备选,远离家乡,待选却迟迟没有回音,客居姨母家里,面对日渐倾颓的家业、顽劣骄纵的哥哥和柔弱慈懦的母亲以及寄人篱下的复杂人际关系,她也有着类似于杜甫当日的无奈和痛苦。她与黛玉的“同病相怜”是因为她们同样有着漂泊的身世和莫测的未来。

杜甫的现实和沉郁符合宝钗的生命历程感悟,因此她喜爱杜诗,但是杜诗中也有清丽妩媚的句子,比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种清丽的晚春景象描写,出自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其风格一扫杜诗常见的沉郁,可见人是有多面性的。少女宝钗虽然有着超出其年龄的持重和城府,却也有引扇扑蝶的活泼天真。杜诗的多面性,也暗含了少女宝钗性格的多面性。

《曲江对雨》是宝钗特别喜欢的一首杜甫诗: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这一联,在《红楼梦》书中被宝钗多次引用,甚至在酒令中脱口而出。这句是杜甫哀叹杨妃之死、盛唐衰落,是很凄艳的句子。“水荇牵风翠带长”,画面是曲江水面,荇蔓宛如女子服饰中的翠带那般长而飘逸,诗句重点在“荇”字,谐音“恨”字,“荇长”谐音“恨长”亦即“长恨”之义。后来的五代前蜀花蕊夫人、南唐李后主,均是作此理解。

花蕊夫人徐氏的《宫词》,写道:“锦鳞跃水出浮萍,荇草牵风翠带横。恰似金梭撺碧沼,好题幽恨写闺情。”这里的“恨”字,射《宫词》里的“荇草牵风翠带横”,及杜诗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之“荇”字。

李后主《乌夜啼》词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里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晩来风”,“胭脂泪,留人醉”,是用杜诗的“林花着雨胭脂落”一句,其中,“林花谢了春红”之“谢”字,即是杜诗“林花着雨胭脂落”之“落”字。《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恨”与“长恨”,射杜诗“水荇牵风翠带长”之“荇”与“荇长”,乃是破题、点睛之笔。

按说这样的诗句,该是黛玉的最爱,然而,书里的喜爱者却是宝钗。宝钗外形酷似杨贵妃的丰美,她的命运也是如这诗句一般凄婉。 她的心境,其实也与黛玉一样悲凉,所以她俩成了知己。

黛玉也曾在酒令中引用过杜甫诗,出自《紫宸殿退朝口号》: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其实这种华丽的颂圣诗歌,杜甫写得不多,也并不为此著称。公元758年,即肃宗元年,两省中书舍人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求和于众同仁。大家纷纷响应,几乎惊动了大唐诗坛的半壁江山。王维、杜甫、岑参都积极参与。算是当时的华山论剑级别。

虽然唐朝诗人中,杜甫被认为最精通七律,但他当时的和诗在意象和场面描写上都有不足,因此,《唐诗三百首》中,只收录了王维和岑参的和诗,却没有收录杜甫的诗。有人说这是因为杜甫生活潦倒,不善于描写华丽场景,也有人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国家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忧国忧民的杜甫无心颂圣……种种原因众说纷纭,唯一无疑的是,杜甫确实在这次诗词大会上落选了。

巧合的是,进京备选的宝钗,也落选了,最终只得嫁给宝玉。宝钗虽有诗才,却不是竞技型人才,她夺魁的两次诗会,参赛人数在6人以内,且每人仅限一首,一到人多诗多、场面激烈的比赛,宝钗就发挥不出来了。

黛玉自己喜欢写悲凉的诗,但她引用的古诗则多是淡远甚至华丽欢快的。宝钗相反,她自己写诗含而不露,甚至更倾向于正能量,但引用的古人诗句则多是悲凉忧患的。再举例两首她引用过的,大家感受一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题画廿四首其一》唐寅

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

莫嫌此地风波恶,处处风波处处愁

李白还则罢了,爱与哀愁是他的长项。可是,连唐伯虎这种嬉笑怒骂风流艳情内容居多的诗人,居然也能被宝钗挑出“处处风波处处愁”这么一句来引用,可见她骨子里是个多么悲观的人。

因为元妃省亲夜,宝钗指导宝玉作诗,成了宝玉的“一字师”,很多人说宝钗其实也喜欢钱珝的诗。书中宝钗引用的这首诗确实符合她含而不露的矜持少女气韵: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但是放在故事情节中,懂诗的人就能明显看出,这要算是曹雪芹的一个bug。宝玉在前文中写诗“绿玉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用来描写芭蕉的那个“卷”字,显然就是从“芳心犹卷”上化出来的,怎么记得第二句反而记不得第一句呢?太牵强了!所以,到底是宝钗还是宝玉喜欢钱珝,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宝钗记得更熟吧。曹雪芹这样写,完全是为了给宝钗制造指导宝玉的机会,要不就是宝玉故意露怯让宝钗来指导自己……那宝玉这心机也太深了吧?

宝钗还曾经引用过北宋诗人、被苏轼称为“慷慨奇士”的刘季孙的一首著名的题屏诗: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围绕此诗还有个小故事:刘季孙早年任饶州酒务,宋时官府垄断酒业,个体酒户只能从官办酒厂批发酒来零售,刘季孙就管这事,类似于现在的烟草专卖局局长。时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的王安石,巡视来到刘季孙任上,对其工作成果不满,本来想治他的罪,结果在屏风上看到了他写的这首诗,大加赞赏,刘季孙因此躲过一劫。——业务虽差,特长来补!

这首救命诗的第一句,被宝钗改为“双双燕子语梁间”,在行酒令时脱口而出。改“呢喃”为“双双”,一方面是为了符合骨牌上的点数图案,另一方面,大概她也有着双宿双飞的梦想吧?可她本人确实是“旁人浑不解”。

刘季孙因为一首诗而得到了王安石的好感,薛宝钗则因为元宵夜的一首“更香”诗迷得到了未来公公贾政的恶感,断定她“非永远福寿之辈”。这也是一种命运的巧合吧?

湘云与刘禹锡

此外,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大说大笑的史湘云,她的气质和性格很接近“诗豪”刘禹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子简直就是作为仙鹤代言人的史湘云的最好写照。刘禹锡才华横溢,早年春风得意,后来政治失意,可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悲秋伤怀,永远豪迈洒脱,他的正能量鸡汤诗句在我们读书时代是被高频引用的,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种苦中作乐的劲头也只有湘云能仿效一二。

刘禹锡还是个唯物主义者,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有趣的是,湘云在中秋夜与黛玉作诗,遇到老鹤,黛玉怀疑是鬼,湘云偏不怕,还要打它一下,这种唯物主义的豪情和勇气真的酷似刘禹锡。

妙玉与范成大

妙玉被黛玉誉为诗仙,这是溢美之词,妙玉有的是李白的姿态却并无李白的潇洒和风骨。妙玉的诗歌风格倒是有点像范成大,委婉中带有峻拔之气,语言略为滞涩,且好用僻典、佛典。妙玉最喜欢的一句诗还真就是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颔联由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句“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及“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化用。妙玉说这是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唯一的好诗句。

范成大重阳节爬山,看到有钱人为自己死后预备的坟墓,有感而发,写了此诗。

楸树就是用来做棺材的树,意思是人死了埋在哪里都一样,好像常年醉酒不怕死的刘伶一样说“死即埋我”一样潇洒,多好!隋代高僧智永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孙,在云门寺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因求书者众,住处门槛儿几乎被踏穿,只好包上铁皮,所以叫做铁门槛,这里用来比喻门庭若市长盛不衰。范成大认为再长盛不衰的一生最终还是要入土,结果就像佛家说的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三轮世界”即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着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而佛教认为人的形骸属于四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最终分离消散,死时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肉体复归大自然。范成大显然认为佛教的说法更可取,人死之后一了百了,死在哪里又有何分别?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呢?生命原本就是平等的。

范成大这诗,是典型的宋诗,理智地讲道理,不像唐诗那样意气飞扬浪漫,意在言外。妙玉有浪漫的仙子尘心,向往的却又是冷静超然的境界。

妙玉虽然是一个连喝茶都要讲究茶杯和水的分别的人,却并不妨碍她欣赏范成大这种超脱的生死观和肉体观。如果她真能秉持这种信念,那么日后果然“终陷淖泥中”时,对她来说也未必是太大的痛苦了。又或者,因为她原本具有这种悟性,所以日后才能在淖泥中参禅成佛也未可知。

结语

《红楼梦》里,诗意满满,红楼美人们喜爱的诗句中,隐藏着她们各自的气质、性格和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那么,你最喜欢的诗,又是哪句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